条件平台提质增效 助力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农业科技平台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焦科学前沿与农业生产实际、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内外合作交流、培育重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也是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院系统谋划构建发展大局,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笃行务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党建引领、四轮驱动(科技创新、产业支撑、人才培养、条件保障)的工作格局。其中,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条件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保障是推进高水平农科院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三五”期间,我院在平台建设和管理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努力,取得较好成效,科技平台数量稳步增长,全院获立项各级各类科技条件平台74个,比“十二五”增长208%,科技平台覆盖更加全面,平台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我院建有各类条件平台154个,其中,国家级平台共有7个。各类条件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类30个,工程技术中心类42个,种质资源库(圃)20个,科学观测试验站类7个,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类2个,其他类型53个。
7个国家级平台包括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广东广州国家农业园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农产品加工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圃3个,国家观测站1个,具体情况如下:
一、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依托我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建设而成,于2010年获批成立,是广东省内目前唯一一个畜牧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畜禽育种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核心区4960㎡,收集保存12个地方特色猪鸡品种,自主构建了高达17个世代的地方鸡种可持续基因挖掘资源群体,在建全球最大黄羽肉鸡核心育种场和基因库。实验室面向国家种业发展战略,应对中美贸易战和非洲猪瘟等新需求,开展畜禽种业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领域和方向包括猪鸡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的应用基础研究、畜禽育种新技术研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培育、营养支撑技术研究。实验室围绕畜禽种质资源挖掘、保护与创新利用和畜禽营养代谢机理及精准营养调控等科学问题,开展黄羽肉鸡和生猪营养创新研究,形成系列科研成果,引领行业发展。
二、热带亚热带果蔬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该中心依托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建设而成,于2015年获批成立。中心目标为瞄准国际果蔬加工和食品安全的前沿,针对我国大宗热带亚热带水果、特色水果以及华南地区特色蔬菜等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对华南地区热带亚热带果蔬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品质特性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工工艺、工业化生产技术和食品安全问题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中心具备果蔬研发,果蔬中试加工相关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以上,相关研发场地面积20000㎡。近三年承担国家和广东省各级果蔬加工及保鲜方面的课题30多项,获厅级以上成果奖励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60余篇,研制开发产品10余个。
三、广东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该园区是2001年获批试点建设的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于2010年正式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4年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科技“优秀园区”。园区占地约2000亩,是集科研试验、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及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现代化基地。园区主要针对华南地区农业生产中关键技术问题及相应产业链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围绕五大产业即农作物新品种、生态农业生产新技术、安全高效生产资料、优质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及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建有各级各类资源(圃)库,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原原种基地、品种改良分中心,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室,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6万余份。
四、国家种质广州野生稻圃
该圃依托我院水稻研究所建设而成,于1990年批准成为国家级种质资源圃。圃内设置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和国外野生稻四个保存区,共保存野生稻资源5178份,包含来源于国内粤、琼、湘、赣和闽等省的3种野生稻以及来源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个野生稻种。建圃以来,所有入圃资源得到持续安全保存,既丰富了保存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又为我国野生稻资源长期安全保存提供了可靠保障。该圃始终坚持保存与利用相结合,在安全保存的基础上,对野生稻资源进行种质创新,培育出含野生稻血源的优质香稻新品系香丝苗126和一系列的新质源不育株系,育成了一批生产上应用的新品种,为水稻育种和种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国家种质广州甘薯资源圃
该圃依托我院作物研究所建设而成,于1990年批准成为国家级种质资源圃。拥有固定资源保存和研究用地26668㎡,固定资源保存实验楼1400㎡,资源保存能力可达3500份以上。目前保存甘薯资源包括农家品种、育成品种(系)、国外引进品种以及近缘野生种等共有1900余份,资源编目1380份,资源保存数量全国领先。在资源安全保存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甘薯资源的抗逆性和营养成分的分析鉴定,以及特异资源的精准鉴定与基因挖掘工作。近年来在示范、推广种植利用本圃资源创新育成的新品种和其他甘薯资源,占广东省甘薯种植面积点55%以上;在南方薯区示范推广,年均种植面积近300多万亩,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六、国家果树种质广州荔枝、香蕉资源圃
该圃依托我院果树研究所建设而成,于1989年批准成为国家种质资源圃,总占地面积为101亩。
荔枝圃现存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四川、台湾等地收集到的荔枝资源600多份,其中选育品种39份、地方品种179份、野生荔枝资源28份、引进国外品种12份,其它种质344份,是全球荔枝遗传多样性涵盖量最大、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基因库,也是种质资源保存最多、最完整、最规范的种质圃。资源圃近10年向国内科研、生产单位或企业提供资源共享利用1000多份次,支撑荔枝产业发展的科研、生产、育种等工作;经筛选培育成的“仙进奉”“凤山红灯笼”“红绣球”等品种已成为荔枝主推品种,连续多年列为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主导品种、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
香蕉圃收集、保存有从泰国、索马里、荷兰、墨西哥、越南、孟加拉、坦桑尼亚、西萨摩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奥地利、洪都拉斯、以色列、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世界香大蕉改良网络等16个国家和组织以及国内香蕉种质共5个物种、355份香蕉资源。已选出适合我国栽培的广粉1号、粉杂1号、南天黄等香蕉新品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香蕉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香蕉进行性状鉴定评价后形成各种数据信息,供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利用及作为市民、学生科普资源。
七、国家土壤质量广州观测实验站
该实验站依托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建设而成,于2019年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是国家启动《农业长期性基础性科技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实验站试运行以来广东省正式纳入规划的首个观测实验站。该实验站位于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要开展赤红壤区域典型种植模式下土壤肥力演变、农业生态环境效应等长期定位监测工作,承担了农业农村部粮田和菜田肥力效应、土壤理化性状、生物性状及田间生物群落等监测任务。目前已经连续运行11年,是阐明我国赤红壤区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的重要野外科学观测平台。
“十四五”期间,我院将更加突出科技平台对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对标一流平台标准,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平台培育创建工程、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工程、种质资源圃(库)高质量建设工程、科研试验基地条件改善工程,构建结构合理、体系完整、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装备先进、支撑力量、运转高效、合作共享的上中下游一体化贯通的全链科技创新平台条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