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要闻中心

广东省农科院院长陆华忠:新时代 农业科技转型要踏出新“节拍”

时间:2018-11-08 10:06 来源:南方农村报 【字体:

■开篇语

  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也绘就出新的宏伟蓝图。首度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成为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意义重大。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农民底气更足劲头更大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让“三农”工作目标更明晰了;“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农民心里更踏实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新农人”更有自豪感成就感了……

  “乡村振兴”战略,提振了亿万农民的信心,让广大从事“三农”工作的人有了新期待。广东各农口战线如何学习贯彻落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该战略在广东如何落地、生根?南方农村报特开辟“新时代●乡村振兴谈”系列报道专栏,通过高端访谈、专家解读、基层蹲点、记者观察等形式,探寻“三农”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挖掘来自农村一线的鲜活故事,敬请垂注。

            新时代•乡村振兴谈

  对话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陆华忠——新时代 农业科技转型要踏出新“节拍”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乡亲们振奋,也引发各界特别是农业部门高度关注。广东省农科院作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对此战略有着怎样的思考?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 “三农”等方面又有着怎样的担当?广东省农科院院长陆华忠接受了南方农村报的专访。

  “农业现代化,科技本是重要支撑。适逢新时代,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的省农科院,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大施拳脚,也意味着肩上的担子更加沉甸甸,需要更有勇气和智慧的担当。”陆华忠说。

图片说明

  自身定位   用科技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

  记者:在新时代下,您认为广东现代农业体系需要哪些支撑?省农科院在服务“三农”中的角色和定位是怎样的?

  陆华忠:农业是一艘大轮船,想起步、加速很难,加速之后调头、停下来也难。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同时还要有“3个一”,一是要有一支队伍,即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二是要有一方良田。三是要有一对翅膀,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全省的农业科研机构很多,但在科技成果、科研项目、科技产出等方面,广东省农科院挑大梁。比如每年发布的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广东省农科院占据半壁江山。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广东省农科院要充分发挥全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技术支撑的核心作用,坚持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以科技支撑和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我们的农业科技也要调整方向,用好科技  这对翅膀,奏出新乐章,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农业如何用好科技翅膀?举个例子。

  大家都清楚,“黄龙病”是柑橘中的癌症,这成为广东柑橘产业的技术瓶颈。栽种后5-7年,柑橘树患病且易传染,这片林子都要砍掉。“黄龙病”目前没办法彻底解决,但好在栽培技术有了大突破。我们研发了柑橘无病容器大苗繁育与种植技术,使用脱毒树苗,采取大棚栽培技术,新种柑橘,仅需2年就可以丰收,等到树种患病,农户已赚了3-4年的钱。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农业科技就是农民的命脉。

  服务地方 让创新科技在全省覆盖

  记者:基层农业对技术有大量需求。农科院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满足这种需求?有没有碰到什么瓶颈?怎么解决?

  陆华忠:基层农业技术、人才、资源比较弱,需求特别多。广东省农科院在农业科技成果、技术、人才方面有优势,近两年,我们陆续在地市设立分院、农业促进中心、专家工作站,与地方政府开展院地合作,完善全省科技服务体系,盘活整合科技资源和力量。随着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科技需求层次更高,这是考验,也是促进。

  从2015年开始,我们在佛山、梅州、河源、韶关、湛江、茂名等省内6个市成立省农科院分院,惠州、江门、广州等3个市成立农业科技促进中心,在多个县成立农业专家工作站,还针对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成立了特色产业研究机构,如乐昌岭南落叶果树研究所、德庆柑桔研究所。接下来,我们计划向全省各地市派出首席专家,与各地进行专门对接,让创新科技覆盖全省。基层一旦有需求,随时派得出,用得上,能够及时解决问题。虽然我们每个常驻地市的专家只有2-3个,但可以汇聚省农科院所有专家的智慧进行会诊,以更好地服务地方,提升基层农业科技水平。

   服务企业  上门服务 精准对接

  记者:围绕广东农业及相关产业,我们在提升创新能力、服务企业等方面是怎么做的?效果如何?今后怎么样进一步加强?

  陆华忠:广东省农科院的宗旨是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目前,广东省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除了明星企业,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和产值,与全省的产业化程度不成比例。因此,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服务对象也主要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

  如何使科企对接更顺畅,我们一直在探索。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需求上越来越强烈,所以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也越来越多。企业没有能力研发,我们就帮助研发。企业需要长期技术指导,我们就派科研人员入驻企业。借力科企合作,广东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在新三板上市。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与我们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成立广东农科海纳农业研究院。河源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广东华农互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与我们也有技术合作。

  科企对接会也是我们和企业沟通的形式之一。两年来,全省参加对接的企业超过700家,与广东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400多份。我们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末,广东省农科院要对接一半以上的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到时会有2000多家。我们还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培训班,并建立了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搭建孵化器  让科技成果活起来

  记者:在让科技成果走出“深闺”方面有哪些进展?在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上又做了哪些努力?

  陆华忠:我们创新机制体制,想方设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让科技成果“活”起来。科研奖励上,我们有“两个不封顶”,包括成果转化和科研项目的绩效支出。科技人员科研产出高,收入也高。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设立“金颖之光”、“金颖之星”、青年(副)研究员、优秀博士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项目,完善职称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人员尽快成长。

  成果转让上,2016年,全院科技成果转化约有170项,今年上半年60余项已成功转化。成果转化收益的60%-70%归科技人员。

  我们正在筹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成果锁在抽屉就是浪费国家的资源与财产。而建孵化器,既解决了农业项目初期最需要投入的问题,还引导科技人员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列中,吸引相关人士依托科技力量来创业。

  虽然我们的研究成果多,转化成果也较多,和企业合作也多,但有一点我们很在意,那就是我们会像爱惜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声誉。

  下一步 为乡村振兴发挥主力军作用

  记者: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陆华忠:广东农业要强,关键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驱动农业做出特色和品牌。广东省农科院积极发挥全省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我们将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大科研力度,一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在广东省农科院多年来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如何掌握农产品供需情况、瞄准市场需求、加强种业创新、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为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开展绿色农业发展研究,重点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村污染物防治利用、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三是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培训,转变科技服务方式,扩大科技成果引领、示范作用。四是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延长产业链,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农民收入。

  记者观察

  农业科技不平衡不充分,科研机构该如何补齐短板?

  “能否发明一种机械手,让农民不会因为摘荔枝而摔成重伤?”、“荔枝保鲜仍是一个瓶颈,如何让北方人吃到这种既鲜又美的岭南佳果?”,“科技推广能否下到镇里村里,而不仅仅停留在县级层面?”……谈到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经常可以在田间地头听到农户们的期盼。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技是农户的命脉。但很可惜,农户有需求,却不知找谁。他们找广东省农科院或农业类高校容易,但找到具体对接的人很难。在新时代下,广东省农业科研部门到底该如何发挥科技这对翅膀的作用,为广东现代农业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科技下乡、科企面对面对接会、办培训班、地市驻点……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农业部门在尝试不同路径,但农业科技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成为绕不过去的一道坎。特别是科技推广如何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科技下乡和培训如何常态化,得到最大程度普及?

  此外,我们更不能忽略这个事实:目前的农业科研机构,能真正用于科技服务的突破性成果不多,现有多数成果偏离农户需求,与市场脱轨。地市驻点科技人员学历高,研究方向专一,但往往缺少实践经验。熟悉产业并愿意从事技术推广的人才太少,各机构能派驻地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工作者后继乏人。因此,到底应如何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如何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第三,怎样有效唤醒躺在象牙塔里的科研成果也是一个关键命题。科研成果要激活、不冷藏,要走出去,要用得上。这既需要农业科研院所切实提高科研实力,更需要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如业内人士所公认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这些现实中的“科技创新如何服务三农”话题,怎么探索都不为过。

  新时代,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期待农业科研部门能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奏出新的“交响乐”,期盼农户们在科技这对翅膀的带动下,能飞得更高更远。(喻淑琴)

图片说明

  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村报》

  网址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11/01/c762463.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