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要闻中心

省农科院与地市共建分院探索科技服务“三农”新模式

编织南粤大地农业科技服务网
时间:2018-11-08 10:06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字体:

图片说明

  “河源分院扮‘红娘’,院果树所嫁‘姑娘’;‘怀枝’喜娶‘仙进奉’,老树新花共芬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下称“省农科院”)河源分院科研人员在为自主培育的“仙进奉”优质品种接穗后感慨万分,写下这样的诗句。
  在地市建立“分院”是省农科院2年来探索院地共建及科技服务“三农”新模式,以科技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举措。目前,省农科院已经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6个地方分院:佛山、河源、梅州、韶关、湛江、茂名分院;4个中心:惠州、江门、东源现代农业促进中心与广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个工作站:恩平、郁南专家工作站;2个特色产业研究所:韶关乐昌岭南落叶果树研究所、德庆柑桔研究所。
  通过地方分院建设,省农科院积极探索以项目合作、成果展示、服务产业、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院地合作模式,每年选派3名以上的专业科技专家,带科研项目、资金到每个分院驻点1—3年,开展科研、示范、科技服务以及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逐步在全省搭建起立体的、全方位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有力推动了全省农业科技的发展。正如诗中所说,地方分院这位“红娘”正积极为省农科院的人才、技术与广东各地“牵线搭桥”,省农科院的科研“触角”遍布南粤大地,一批批科研人才在不断成长、一个个科研项目在落地生根,正所谓“老树新花共芬芳”。
  “走出去”
  为地方解决技术难题
  国庆假期刚过,省农科院便接到来自江门现代农业促进中心的电话。原来,鹤山市近年来把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来抓,目前全市花卉种植总面积已达1万多亩。但是,国庆前,有相当一部分种植户反映当地的“龙船花出现大面积毁灭性枯萎凋谢现象”,个别种植大户已经销毁了几万盆带“病”龙船花,造成很大损失,同时也大大地影响了花农的种植积极性和地方花卉产业的发展。
  得知这一情况后,江门市农业局和省农科院江门现代农业促进中心组织省农科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吕复兵研究员、植物保护研究所吕利华研究员等科技专家立即前往鹤山龙口花卉基地开展“田头把脉和会诊”,提出对带“病”植株和感“病”区域的处理办法、预防措施及防控技术。同时,专家们还对带病植株进行采样、化验,寻找“病因”,以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事实上,调研当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与瓶颈问题,为地方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和策划,正是省农科院地方分院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科研人员在与生产经营主体的交流增多之后,也能够发现当地在生产、加工中遇到的问题,以实际问题为依据进行研究,为生产主体解决技术难题,“以前对各个地方的需求不了解,企业有技术方面的难题也不知道找谁解决,分院的建立就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技术与需求对接的问题。”今年7月刚派驻到河源分院的陈岩博士说。
     河源市绿纯酿酒厂是一家老牌的企业,但近几年遇到了酒曲发酵质量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河源分院的建立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依靠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强大的科研能力,河源分院与绿纯酿酒厂联合申报了《传统客家酒曲菌种优化及制作工艺的产业化研究》项目,目前已进入研究阶段。“做这个项目其实不难,就是要有专业的人去做这个工作,如果没有专业背景去设计实验,单靠酒厂自己很难解决,因为它的科研很薄弱。”河源分院办公室主任宫晓波说。
  带上技术
     让基层更有“底气”
  省农科院在地市建立分院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推进基层试验站(工作站)、龙头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共建工作以及建立人才培养与交流制度,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对我们来说可以让科研人员结合生产搞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对地方来说,可以让基层农业科研人员开拓思路,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省农科院院长陆华忠说。
     在河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黄远东看来,省农科院分院的建立,不仅加强了省农科院与地方的联系,也为分院当地的农业科技增添助力,“省农科院带人才、资金、项目来到河源后,我们也更有底气了。有了省农科院的科研力量作为技术支撑,以前不敢做或是有想法做不了的事情,我们可以尝试去做了。”黄远东说。
     据黄远东介绍,河源柠檬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制于黄龙病,遭遇发展瓶颈,作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河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也非常希望能破解这一瓶颈,但囿于自身的科研能力,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省农科院的科研专家派驻到河源分院后,依靠其在黄龙病防治方面强大的科研力量,使用脱毒树苗,带来了大棚栽培技术,缩短了柠檬的挂果时间,突破了柠檬产业在黄龙病防治上的技术瓶颈,带动河源柠檬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分院在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省农科院科技专家长期驻点的各个分院,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面对面培训当地农业科技工作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极大提升基层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水平。同时,通过分院搭台,省农科院今年已经举办了两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培训班,培训100多名地方农业技术人才。
     助力科研
     打通科技服务“路网”
     陆华忠介绍,2016年初,省农科院制定并实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分院建设试行方案》,决定在省内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和珠江三角洲等农业生态区,联合当地政府共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分院。
     谈及建立分院的背景,在我省多年从事农业工作的省农科院副院长何秀古说,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全省乃至全国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网作用减弱,而多元化的生产经营主体对于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愈发旺盛。
     在这样的背景下,省农科院试图通过院地共建分院把现有技术“集成组装”送到地方经营主体手中;也让社会知道省农科院有哪些“宝贝”,吸引大家都来“淘宝”;同时进一步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省农科院的专业科研人才到基层既可以了解生产的实际需要,明确今后的科研方向,同时还能带动地方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目的就是重新‘编织’一张覆盖全省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何秀古说。
     经过近2年的实施,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跟地方合作建立分院后,省农科院跟地方政府的交流更多了,省农科院的技术成果也应用到实践中,让社会分享省农科院的科技成果,成果转化更活跃了。”何秀古说。
     院地共建分院的合作模式也得到了基层的认可,“省农科院就像高速公路,分院就像省道、县道,两者结合就能让农业科技服务从高速公路到县乡道的最后一公里的‘路网’打通,就能顺利抵达目的地。”黄远东比喻。
     根据省农科院统计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省农科院投入院地共建资金近2800万元,派驻三批科技人员88人,各分院、促进中心、工作站与地方依托单位联合开展科技合作项目已经达到65项,落实的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试验示范新品种700个,新技术665项,培训农技、农户人员近10000人。
     未来这种模式会如何?“省农科院目前正在商讨改革方案,希望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科技创新。”何秀古说。省农科院计划构建省市县联动的机制,向各地市派出首席专家,依托分院、促进中心的平台激活市县科技队伍,形成省市县三级科研与服务的队伍,使省农科院形成科研核心区(院本部)+区域示范区(地级农科所)+县(企业)推广点+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架构和服务模式,打造省农科院农业科研与科技服务的“朋友圈”和网络。
     撰文:黄进 阳婷 邹文平

  本文来源于:《南方日报》

  网址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7-10/31/content_7678104.ht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