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我院发表一批高水平研究论文
2017年上半年,我院基因中心、动卫所、水稻所和蔬菜所等基础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分别在Molecular Plant、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和New Phytologist等影响因子7.0以上的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篇,较2016年全年增长67%,最高影响因子达8.827。
序号 |
论文名称 |
发表刊物名称 |
我院署名单位及排名 |
第一作者 |
通讯作者 |
影响因子 |
1 |
The Medicinal Herb Panax notoginseng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Ginsenoside Biosynthesis and Genome Evolution |
Molecular Plant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2) |
张群洁(共同一作) |
|
8.827 |
2 |
The Tea Tree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ea Flavor and Independent Evolution of Caffeine Biosynthesis |
Molecular Plant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5) |
张群洁(共同一作) |
|
8.827 |
3 |
Influenza D Virus in Animal Spec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ern China |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1) |
翟少伦(1) |
翟少伦 |
8.222 |
4 |
A novel functional gene associated with cold tolerance at the seedling stage in rice |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 |
赵均良(1) |
张少红、刘斌 |
7.443 |
5 |
Arabidopsis MAP65-4 plays a role in phragmoplast microtubule organization and marks the cortical cell division site |
New Phytologist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3) |
孙保娟(共同一作) |
|
7.333 |
论文简介:
1.The Medicinal Herb Panax notoginseng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Ginsenoside Biosynthesis and Genome Evolution & The Tea Tree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ea Flavor and Independent Evolution of Caffeine Biosynthesis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物种的基因组密码获得了解析,然而植物基因组的多倍化、杂合性等因素,是对测序技术的一大挑战。三七是举世闻名的传统中药之一,是云南白药等中药的主要成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医药产业价值。然而,抗病性差、连作障碍、药材品质退化严重以及优良新品种匮乏长期以来制约着三七产业的发展。该研究首次获得了三七较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并解析三七人参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对指导三七、人参和西洋参的育种、种植与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茶叶基因密码的破译,揭示了决定茶叶适制性、风味和品质以及茶树全球生态适应性的遗传基础,必将大大地加速茶树优异新基因发掘和提高茶叶品质和适应性的茶树新品种培育。
全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205217300734?via%3Dihub &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6640342
2.Influenza D Virus in Animal Spec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ern China
D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D Virus,IDV)是一种新型的流感病毒,不同于A型、B型和C型流感病毒,最初分离于美国患流感样症状的猪群,但随着研究的深入,IDV在墨西哥、中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以及非洲也有报道。IDV可感染反刍动物(奶牛、肉牛、山羊等)、马属动物(马)、骆驼等。这说明IDV有潜在的人兽共患性及公共卫生意义,值得深入调查研究。本研究主要报道了D型流感病毒在广东省一些猪场、水牛场、黄牛场、奶牛场、山羊场等的流行情况,尤其是在某些严重病例中鉴定了D型流感病毒的病毒血症,以及检测到动物下呼吸道和肠道中D型流感病毒RNA的存在。这些新的发现异于先前的研究报道,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23/8/17-0059_article
3.A novel functional gene associated with cold tolerance at the seedling stage in rice
水稻苗期冷害是水稻生产中其中一个严重问题。然而,提高水稻耐冷性的育种工作目前进展不大,其主要原因是水稻耐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性状。前人及本研究室的前期研究都发现,水稻应对不同的低温温度处理或者不同低温处理方式时,存在不同的耐冷机制。目前克隆的耐冷基因或者定位的耐冷QTL,多是在单一低温处理条件下进行鉴定的,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水稻遇到的低温胁迫环境是极其复杂的,低温胁迫环境的差异限制了这些目前鉴定到的基因在水稻耐冷育种中的应用。 本研究前期利用一个耐冷性极强的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与一个不耐冷的水稻品种构建作图群体,通过在多种不同温度的低温胁迫和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进行表型鉴定,结合分子标记进行QTL定位,发现在水稻第9染色体上存在一个在多种不同低温胁迫条件下都能提高水稻耐冷性的QTL。本研究通过利用全基因组表达分析与QTL精细作图结合,对该基因进行进一步定位和克隆,最终鉴定到一个水稻苗期耐冷的功能基因。进一步功能研究发现,在耐冷水稻品种中,该基因启动子的差异造成该基因在低温胁迫下表达量提高,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该基因的表达量能明显提高水稻苗期耐冷性,因此我们推断该基因在冷胁迫下表达量的提高可能是其提高水稻耐冷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一个新克隆的水稻耐冷功能基因,该基因的鉴定采用了多种不同的低温处理条件,证明该基因在多种不同的低温胁迫条件下都能提高水稻耐冷性,因此该基因在水稻耐冷分子育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同时,本研究也对该基因提高水稻耐冷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在分子层面上解析水稻耐冷性提供了基础。
全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2704/pdf
4.Arabidopsis MAP65-4 plays a role in phragmoplast microtubule organization and marks the cortical cell division site
论文通过遗传互作、基因过表达、活细胞观察和免疫定位等手段研究了微管相关蛋白MAP65-4在拟南芥皮层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map65-3突变体中过表达MAP65-4可以显著恢复有丝分裂细胞纺锤体中心区域微管蛋白的排列,使细胞质分裂正常,从而显著恢复map65-3突变体植株的生长;map65- 3和map65-4双突变体是致死的,MAP65-4蛋白最初出现在PPB(早期前带),之后始终可以在皮层细胞分裂的位置表达。该研究揭示了MAP65-3和MAP65-4蛋白功能上虽然存在冗余,但他们在参与和束缚成膜体反向排列微管蛋白的贡献是不同的;首次揭示了MAP65-4蛋白具有决定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位置的新功能。
全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4532/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