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听,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劳模的故事分享
5月17日,“锚定农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东省直机关第二届劳模工匠创新分享会在广州举行。
分享会现场。
会上,江世贵、谢骏、王丰、徐玉娟、贺宇、傅婕丹6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农业系统劳模代表生动讲述其深入田间地头、海洋牧场、科技创新一线,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斗故事。目前,广东省直单位奋斗在“三农”一线的干部职工有1万余人,共产生了69名全国、省级劳模,建成4家劳模创新工作室。
会议还为省直机关2023年五一劳动奖受表彰集体和个人颁奖。据介绍,2023年,省直机关共产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名、全国工人先锋号集体1个、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5名、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集体5家、广东省工人先锋号集体4个。
会议由省直机关工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主办,省直机关工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总工会、省农科院相关领导,2023年度全国及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集体代表、农业行业系统劳动模范、劳模所在单位及有关单位工会负责同志等约100人参加。
分享会现场。
附:部分劳模故事分享
用科技创新赋能农产品加工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徐玉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
我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徐玉娟,主要从事亚热带果蔬等农产品加工和成果转化工作。
20多年来,我带领团队聚焦核心技术,攻克科研难关,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我们率先创建了广东主要柑橘品种活性物质数据库,揭示了陈皮“越陈越佳”物质基础及品质变化机理,突破了陈皮现代加工关键技术,实现了柑橘全果利用,推动陈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柑橘加工产业的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科技工作要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我们团队通过“联合研发+共享平台+助推转化”模式,有效推动技术成果与产业的对接。与佳宝集团、广药集团等省内外5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余项。我们首次构建了不同荔枝品种品质评价技术,突破了荔枝加工褐变、风味劣变等技术难题,研创了品质精准控制的超高压、冷冻浓缩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开发了原浆、果酒、果醋和益生菌果汁等多元化健康产品并进行产业化,有效推动了荔枝等亚热带水果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还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主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服务。尤其是近两年来,我们主动参与广东省预制菜产业推进工作,协助省政府出台“预制菜十条”,牵头成立了广东省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院,及时推出百项农产品加工实用技术,在预制菜产业调研与规划、技术与产品开发、标准制定、品牌培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用科技助力广东成为预制菜产业发展的策源地。
作为所党委副书记,我带领团队党员积极加入省农科院产业专家服务团,主动对接荔枝、陈皮、柚子、菠萝、预制菜等30多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保鲜储运、园区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援疆援藏、东西部协作以及驻镇帮镇扶村等工作,主动对接新疆、贵州、四川、广西等贫困山区,为当地红枣、杏、沙棘、枸杞、蓝莓、刺梨、桑椹产业开展技术帮扶,协助新建果酒、果醋、饮料等多条生产线,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作出了一定贡献。2019年,我被评为“广东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瞄准农产品加工科技前沿,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动能,为广东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
在绿色农业发展中续写渔业科技新篇章
谢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2021年我获得了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作为一名普通渔业科技工作者,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组织对我的培养和肯定,感谢国家科技政策给我们的保障,感谢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让我在水产健康养殖领域不断探索、奋楫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我们努力用渔业科技践行大食物观,服务南粤人民“吃好鱼”,探索发现了鱼类肌肉调控和脂肪沉积新途径,阐明草鱼品质提升的分子机制,发明了草鱼品质提升的专利养殖技术和加工工艺,促进鱼类品质提升,新增产值超17亿元,新增利润超4亿元。科研成果“草鱼品质提升及养殖减排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励二等奖、“草鱼绿色养殖和产业升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获农业农村部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我们坚持以产业发展、人民需求为导向,坚持水产养殖环境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团队突破了以色列水产修复“生物絮团技术”的局限和美国大豆协会模式集污效果,原创性发明了集池塘水环境调控设施创制技术、水产养殖尾水生物减排技术、生态工程优化工艺技术为一体的技术体系,有效解决养殖三大污染物“卡脖子”技术瓶颈,创新池塘尾水模块化人工湿地减排、高效增氧式推水设施减排、全系统智能化减排等3种绿色养殖模式,推广绿色养殖应用面积达200万亩。我们的项目“淡水池塘环境生态工程调控与尾水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19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为推广应用该项技术,我们将工作室落户到田间地头,在广州南沙、江门古劳、佛山顺德等地帮助当地村民开展池塘升级改造,提高了养殖效益和村民收入,有力地保护了水域环境生态。
我们淡水鱼产业技术扶贫团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采用北鱼南养技术培育大规格禾花鱼鱼种、稻渔综合种养增加田螺延长食物链,并通过选育快长新品种、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线上带货等方式,为韶关山区获得了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大桥石鲤”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使当地农户户均增收8000多元。同时,我们也为西部地区省份提供技术支撑,将广东稻田养鱼技术辐射到贵州台江,东西部帮扶成果在黔落户,带动了当地群众集体致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20年我们获得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产业技术扶贫优秀团队”称号。
【南方+记者】占文平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何玥莹
校对 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