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三新”模式守好百姓粮袋子

时间:2022-08-08 09:24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近日,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农业农村技术服务中心在东涌镇马克村乐园生态基地举办水稻新品种及新型种养模式试点推广现场会,组织各村生产干部、种养户观摩水稻新品种19香丝苗、粤农丝苗和“水稻+禾虫”新型种养模式试点情况。

  活动现场,看着金黄饱满的稻穗和活力十足的禾虫,种植户纷纷表示,这一新型种养模式有看头也有盼头。

  近年来,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保障水稻种植规模、效益的同时助推农户增收,东涌镇积极引进水稻新品种、探索种植新技术新模式、落实政策保障,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据统计,2022年东涌镇两造水稻种植面积预估比2021年增长约112%。

  “技术+品种”,守住农户“钱袋子”

  2022年上半年,东涌镇农技中心先后引进优质19香丝苗、粤农丝苗、五香丝苗等水稻新品种。按今年示范效果来看,系列水稻新品种表现丰产、质优、抗病性好、抗倒性强,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下半年,东涌镇还计划引进粤香430、中泰丝苗开展示范种植。

  除了通过新品种提升水稻产能外,东涌镇还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应用,以“轻骑兵”送科技到田头为契机,推广无人机播种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并适时发布病虫害防治指导意见。同时,责任分工,专业人员到田间指导农户科学种植,真正地做到把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东涌镇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轻骑兵”送科技到田间

  “新模式”,实现一田可多收

  今年7月份,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址东涌镇试点打造“东涌渔稻模式”,通过水下养殖、水上种稻,实现一水两用,一塘两收,在维持鱼塘养殖规模前提下,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目前,第一季鱼稻已收割,最高亩产可达700斤。“东涌渔稻模式”的初步成功为水稻种植探索出了新可能,后续将不断探索改良,逐步推广。

  而在今年3月,东涌镇农业农村技术服务中心在马克村试点开展了“水稻+禾虫”综合种养。

  该种养模式利用了禾虫与水稻天然共生的优势,腐烂的稻根和茎叶可为禾虫提供营养,水稻根系及中空的茎可为禾虫输送氧气;禾虫以土壤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可减少水稻病害发生,禾虫钻洞可疏通土壤、其粪便是优质的有机肥料。

  在该模式下的推动下,东涌镇将打造高端绿色稻米品牌、同时产出高端优质蛋白禾虫,努力实现水稻、禾虫双丰收,着力提高种植效益。据了解,该试点项目已在7月底收割第一茬水稻,11月左右收获禾虫和第二茬水稻。

  用好补贴“指挥棒”,保障“米袋子”安全

  据了解,此前广州市出台的《广州市种粮大户补贴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对单造种植水稻15亩以上(含15亩)的承包经营户或通过依法流转耕地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补贴,每造每亩补贴300元。

  与此同时,为鼓励种粮集约化,南沙区出台的《南沙区现代农业增量提质若干措施》中针对种植水稻15亩(含15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从原来300元/亩/造补贴提高至700元/亩/造。

  在此基础上,东涌镇印发了《东涌镇种粮补贴实施方案》,自2022年8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对全镇范围内种植水稻的农户进行补贴:单造种植面积15亩以下的,镇财政资金补贴700元/亩·造;单造水稻种植面积在15亩以上(含15亩)的,镇财政资金补贴200元/亩·造。

  这将进一步提高镇内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全镇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把“藏粮于地”落实到位,继续探索新模式新举措

  近年来,东涌镇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守住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红线,把“藏粮于地”落实到位,确保基本农田只用于发展种植业。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须臾不可放松。接下来,东涌镇将继续探索新模式新举措,陆续试点推广鱼稻、虾稻共生模式等,摸清种养要点、总结技术方法,在达到预期效果后,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辐射带动东涌镇农户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实现种粮提质增效,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