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陆华忠:当好科技主力军,服务广东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兴农、强农、富农,是贯穿新时代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主线。”
省党代表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陆华忠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深化实施“1+1+9”工作部署,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持续用力,全面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省党代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陆华忠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省农科院正以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为己任,坚持创新立院、人才强院、开放办院,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支撑水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高水平农科院,当好农业科技主力军
《南方》杂志:省党代会谋划未来五年“三农”发展的宏伟蓝图。省农科院如何认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职责使命?
陆华忠: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兴农、强农、富农,是贯穿新时代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主线。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2021年正式印发实施《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强化科技助农,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省党代会擘画未来五年宏伟蓝图,全省“三农”工作重心将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省农科院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产业支撑、引领带动能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近年来,省农科院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大面积覆盖广东市场,提供了广东省63.5%的农业主导品种和70.2%的农业主推技术;组建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262个,对接服务全省90%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派驻1200多名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开展农技服务。“十四五”期间,省农科院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以实际行动助力广东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一方面,对标总书记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任务,努力建设高水平农科院,聚力打造大湾区农业科技硅谷,力争综合科技实力排名全国前列;另一方面,继续当好农业科技主力军,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不断深化院地企合作,全力带动提升市县农业科技能力。
省农科院国家果树种质广州荔枝圃,拥有的荔枝种质资源超700份。
守护农业“芯片”,助力种业振兴
《南方》杂志:深入实施“粤强种芯”工程,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省农科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陆华忠:种子是农业“芯片”,是粮食之基。省党代会提出,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省农科院一直坚持做好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培育等工作。
一是坚持不懈做好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夯实种业科技发展基础。紧紧围绕水稻、果树、蔬菜、经济作物、茶叶、花卉、蚕桑、畜禽等八大产业,建设广东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近年来,通过建设华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参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库(圃)、原生境保护点、离体保护库和DNA库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图书馆”。现建有国家种质资源圃5个,省部级种质资源圃14个,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6.3万余份,占全省的70%以上。
二是育成一大批优良品种,助力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十三五”以来,省农科院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在广东分别占比63.5%和70.2%,一大批良种良法落地开花结果。在2021年举办的三届广东种业大比武中,省农科院获得两届冠军。省农科院选育的品种在生产应用中优势明显,一批优质品种已走出广东,在全国多个省份推广应用。据中国水稻所统计,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稻与常规稻、配组组合最多的不育系与恢复系、应用面积最广的不育系与恢复系的前10名品种或品系以及水稻生产中,不是“广东造”就是“广东芯”。“黄华占”是我国迄今为止审定次数最多、推广面积最大的常规稻品种,累计推广1.75亿亩。丝苗米品种“美香占2号”已成为大多数高档品牌米的主导品种,优质不育系“泰丰A”解决了杂交稻“高产不优质”的瓶颈问题。此外,引领广东红茶产业发展的“英红九号”,占领高端市场的“仙进奉”荔枝,以及“岭南黄鸡”1号和2号配套系、我国第一个果桑品种“粤椹大10”“铁柱冬瓜”和甘薯品种“广薯87”等,均是省农科院选育的优良品种。
三是推动种业功能性产业园建设,打造种业支撑新高地。以农作物和家禽两个种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优质特色种子种苗供给为核心任务,以质量检测和良种良法配套为纽带,以示范基地为窗口,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科技支撑体系。通过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式对接帮扶农业新型主体方式,打造种业核心支撑技术服务新高地,服务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省种业企业发展,助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
激活区域动能,强化产业支撑
《南方》杂志:服务“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省农科院如何探索?
陆华忠:以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是提高我省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重要举措。省政府分别于2021、2022年主持召开省农科院院地合作、院企合作工作推进会。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服务“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上,省农科院以带动市县提升科技效能、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目标,在全省农业市建设了17个农科院地方分院,对接服务全省90%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探索和成效包括:
一是织密院地合作服务网络,带动提升地市农业科技能力。自2015年12月第一家分院在佛山落地至今,省农科院已建设了17个地方分院,农科院分院实现全省主要农业市全覆盖,形成了完善的科技服务网络。还先后与佛山、梅州、韶关、肇庆、汕尾等市,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都市农业等共建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市。
二是全链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广东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牛鼻子”。根据产业园发展需求,省农科院定向组建了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262个,以“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技术需求点菜下单”的形式,对接服务全省90%的产业园,成功打造了海纳丝苗米、海丰蔬菜、翁源兰花、陆丰甘薯、新兴茶叶等产业园示范样板。
三是省市县企协同创新,解决农业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在省财政厅、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支持下,省农科院聚焦农业产业关键技术问题,联动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实施“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科技能力提升)”省财政专项,在解决荔枝“大小年”、菠萝“黑心病”、红茶规模标准化生产等产业瓶颈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同时,建设广东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和广东省农产品加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园,组建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院,为全省农业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是实行全员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乡村振兴走深走实。依托院地合作平台,全院1200多名科技特派员遍布各地开展服务,并分期分批派出科技人员到地方和企业长期驻点,科技特派员数量为全省农业科研院校之最。
五是融入“双区”建设,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了国家级农业科技孵化器——金颖农科孵化器,吸引200多家农业企业入驻省农科院,努力打造大湾区农业科技硅谷。还联合广州市建设广州种业之都、粤港澳大湾区广州菜篮子研究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共建“深圳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中心”,与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共建“佛山市南海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
今年1月,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暨华南A谷揭牌仪式在广州举行。华南A谷(金颖农科孵化器)实现了广东省农业领域国家级孵化器零的突破,是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南方》杂志:省党代会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列入九项重点工作之中。省农科院如何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展现新作为?
陆华忠:一是加强党对农业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四个面向”科技工作方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二是持续强化种业科技优势。深入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充分发挥种业科技优势,推动建设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广东省生物表型组学研究平台,促进农业种质资源和信息共享,培育一批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宜机、专用特用突破性重大品种。以在建的广东省现代种业功能性产业园和广东省家禽种业功能性产业园为抓手,打造种业核心技术支撑服务新高地。
三是科技支撑优势产业发展。聚焦农业产业关键技术问题,联动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协同攻关,重点针对柚子、加工型荔枝、生猪、水稻、兰花等五个产业,提炼产业难点问题和市县农科机构的科技需求,在优势产区开展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实施“一所对一村”精准帮扶模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四是深化拓展院地企合作。落实院地企合作工作推进会精神,巩固推广院地企合作模式。推进与地方、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探索形成地方和企业出题、研究院答题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来源丨《南方》杂志202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