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媒体聚焦

【南方农村报】他率先解锁了“南菜北运”的密码!广东省农科院饮下“头啖汤”

时间:2022-02-15 10:22 来源:本网 【字体:

  编者按:如今的老百姓餐桌,无论南北,无论冬夏,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像这样源源不断地在全国实现周年供应,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这个过程,向上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回望可看到四面八方遍地“种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寻根问底,继往开来。当年的星星之火,是曾经的创举,为今天的好日子奠基;挖掘底蕴,是无数研发人员在践行“求实  创新  笃行  务农”的信仰。为记录,并勉励,特推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底蕴”故事。第一位前辈,名叫温基,来听听他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种植成功的西兰花、西芹菜。

  上世纪90年代初种植成功的西兰花、西芹菜。

  温基,1981年进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蔬菜研究室(“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前身)工作。

  在那个以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还处于萌芽的年代,广东担负着供港蔬菜的供应问题,拿最好的东西供港,却卖不上价钱;食品进出口公司找到省农科院,想要好品种和技术指导农民生产,但也收效甚微。解决供港蔬菜优质和创汇成了食品进出口公司和科研人员的“心病”。

  如何治疗“心病”,蔬菜研究室支持创新,作为副主任的温基成为“一线指挥员”,统筹种植、收购、保鲜、运输、运营等环节,在海南、云南等地率先组织生产,1988年实现空运香港和广州。第一步供港,第二步供内地,这支团队顺势点亮了“南菜北运”的星星之火。从1988年到1997年,温基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挥洒了自己的黄金十年,也成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1996年成立)发光发热、可圈可点的一员。

  要干就干得彻底

  海南成为试验场

  “找小温”,忆起三十多年前的事情,温基仍历历在目。

  1987年底,广东省海南行政区的食品进出口公司科长伍绍春找到省农科院,想解决出口蔬菜品种问题。蔬菜研究室中日课题组主任周微波建议由温基来对接。“我一生受周主任影响很大。”温基说道。

  改革开放,广州市最先放开的是副食品、蔬菜价格。从1978年到1983年,广州市对蔬菜流通体制进行了若干次改革,由渡淡品种统购统销到“管六放四”,当时全国其他城市的蔬菜是政府定价。1984年,改革开放在全国全面展开。“出口环节是这样的,集体安排生产,收购站收购,然后交给出口公司,出口公司交给运输单位,运输单位再由香港商人接收。共有五六道环节,每个环节分别负责一段工作。”温基说,在香港,有商人专门代理内地蔬菜叫菜联行,收手续费,当时内地很多人还没有销售意识。

  温基经过多年生产和科研一线的实践,在这样的形势下,他认为,解决品种问题是不足以解决供港蔬菜问题,可以尝试对生产布局和体系进行改变,彻底的改变。他给伍绍春开出的“方子”是,一是区域栽培,哪里适合种就哪里种,哪里能卖就去哪里卖,中间环节通过保鲜、运输手段来解决;二是打破环节割据,从种植到运营都在一个体系内;三是改变“种出来是农产品”的观念,要用商品观念去做。“我负责总指导,从种子、生产到运输至香港销售;你负责协调,付单位指导费,赚的钱归你,我们不分。”

  难得的是,伍绍春接受了。

  拉冰条“坐”飞机

  云南成为“第二个”

  1988年,一腔热情的事业开始了,“我记得很清楚,这一年,海南建省。”

  没电的海南夏天尤其热。温基和周微波一行人去了府城、文昌、定安、陵水等地布点,与进出口公司、供销社一道,动员农民接受新的思想、要求、管理与技术。“种子、技术、销售我们负责,冬天就开始种。”温基说,知道当时是如何解决保鲜问题吗?拉大冰条泡在水池里,把刚摘下来的豆角放在竹筐里,竹筐再放在冰池里,把田间热降下来后,将豆角打包用“安24”螺旋桨飞机运香港或广州转,开创飞机运蔬菜出口的先例。

海南豆角

 海南豆角

  就这样,有组织有规模的海南冬种菜有了眉目;在那个年代,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改变便能“引燃”生产力,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而后形成习惯,形成市场。令温基们感到骄傲的是,在香港代理面前,他很快有了议价权,甚至可以取代对方,直供香港市场,接下来才有了云南昆明供港蔬菜的故事。

  “供港菜是做高端为主,低端为辅。”温基说道,“这个渠道打通后,我们就在想,为了实现周年供应,海南是在冬天生产夏天的菜,像苦瓜、豆角,哪里可以在夏天生产冬天的菜?”

  无霜期要长,日夜温差要大,光照要足,有灌溉水,有飞机场,温基心目中的理想地方是否存在?他不断地查阅文献,“云南昆明”跃然纸上。

  试种“三西”获成功

  蔬菜成为靓“名片”

  昆明市官渡矣六乡、呈贡县,这两个地名,温基很熟悉。

  “那时昆明没几种菜,没有小白菜、菜心、荷兰豆,还是半野生菜占半壁江山。”温基说,“1989年,还是我和周主任,到处去看地,跑山寨,起早摸黑,有一次半夜车坏了,当地陪同人员给我们拦货车回去,他们在大山路边留了一夜”、

  说到这里,温基感慨道,“没有当地领导的支持,这件事成不了,它是按农业改革项目去做的。时任呈贡县农业局副局长、县种子公司经理杨培仁,是当地少有的文化人,抓农业的副县长任宏明是老牌大学生,我们一拍即合”。

温基(左)在云南呈贡,中为呈贡县农业局副局长杨培仁。

  温基(左)在云南呈贡,中为呈贡县农业局副局长杨培仁。

  与海南不同,昆明的安排是“打时间差、打品种差”,并且全程自己收购。温基指出,香港消费很多“西”字头的菜,西生菜(结球生菜)、西兰花、西芹菜,俗称“三西”。西兰花先在广州沙河引种,结球很小没成功。还有西生菜,当时麦当劳刚进入(注:麦当劳1990年在深圳开中国市场第一家店)内地市场,对西生菜的需求很大,“但我们总是种得不好,还是气候不行,麦当劳得从荷兰进口西生菜,它希望内地能解决这个问题。香港也是从荷兰进口西生菜等”。

  “三西”首次在内地哪里试种成功?就在昆明。

  “我们在昆明种成功后,才有了其他地方种。这些菜,从昆明由南航直飞到广州,晚上就能拉到深圳文锦渡口岸出口香港。我拉着菜一到机场,南航的人就喊‘老温,又来了’。”温基笑着说,当时蔬菜成了云南除鲜花之外的第二张名片;当地有一位年轻人跟着干,后来成了昆明一家大型农业集团的董事长。

上世纪90年代温基在育苗大棚做技术指导。

  上世纪90年代温基在育苗大棚做技术指导。

  走“无人”走的路

  默默成为“引路人”

  待香港消费饱和之时,温基的眼光已开始瞄向内地市场以及国外。他跑遍广州有名的有香港大厨主理的高档宾馆,像三寓宾馆、白天鹅、长城大厦等,去推广“三西”菜、紫叶菜、豆苗等。他三更半夜蹲点广州东风西,等昆明菜到达,再看着深圳、广西的货车接上菜开走,天亮后继续回省农科院上班;无独有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位广州的年轻人后来成为广州一家大型蔬菜流通公司的总经理。

  路是蹚出来的。

  经过像温基这样的“引路人”的实践、指导与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有了海南的早瓜菜基地,有了昆明的高端菜基地,有了甘肃菜心、宁夏菜心等等,解决了区域市场上的蔬菜周年供应问题,为全国各地疏通蔬菜供应难题提供了“样板”;创造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观点,以生产商品为主要目的,以“净菜”形式上市。特别是,打通生产运输保鲜销售环节,形成一个循环,进而形成市场,具有“自我再生”与“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条路,在当时显得格外不同寻常。

  温基说,这条路能蹚出来,靠的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几十年积累的科研力量。“这些经验、知识等财富,我做了一些实践,把它们用起来。科研人员都是不辞劳苦、不计名利的,踏实去做事,不管多大困难都埋头朝着目标去做,去解决一个个面临的难题”。

  可以说,“南菜北运”的起源、开创飞机运蔬菜出口、“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全国蔬菜周年生产布局的理念与实践都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前辈做到的国内首创。也正是创新、务实、敢为人先的基因深扎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历史进程中,广东蔬菜产业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

如今的温基。

如今的温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