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乐昌市廊田镇驻镇帮扶工作队:专家在身边 种养不犯难
被农科院专家驻点帮扶,是怎样的体验?这样的幸福感,让韶关乐昌市廊田镇的村民感受到了。
不知道种什么,找工作队;不知道怎么种,找工作队;种养过程中有了问题,还是找工作队。从“我就是个老农,攀不上大专家”到“有事就找工作队”,不到4个月,工作队的电话已经成了当地村民有问题就可以拨打的热线电话。
“科技创新服务三农是我们农科院的立院之本,在科技帮扶上当然义不容辞。”工作队队长邵卓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部副主任。她告诉记者,驻镇以来,已有百余次专家通过科研项目来到廊田,但仍有各种各样的农技难题不断涌向工作队。“接下来,我们打算成立农业科技超市,将廊田作为一个中转站,让全市共享帮扶专家资源。”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强 范永敬
送农技
工作队电话成了农技咨询的12345
叮铃铃,电话又响了。
“我这种的美香占怎么抽穗时变成了褐色,不该是这个颜色啊?不是拿错种了呀?”电话那头,马屋村何大叔焦急的语气溢出了话筒。“你先别急,我马上帮你去问。”
放下电话,工作队队长邵卓马上拨通农科院水稻所专家陈国荣的手机。听说“银变褐”的问题,陈国荣表示,请村民将照片和视频发送给他,初步进行判断。然而,何大叔使用的是老人机,他不会使用微信发图片。怎么办?工作队灵机一动,请该村村干部帮何大叔与专家沟通。
3天后,问题解决了。“真的很感激!原来是我的插秧机混入了其他的种子,才搞得部分颜色不一样。”这次,何大叔电话里频频表示感谢。他告诉记者,当初打电话问,也就想试一试。没想到真的有专家能帮忙,还是全程帮忙。
接请求解决农技问题的电话,其实是这支工作队的日常。自从听说省农科院派驻了工作队,村民有任何农业技术难题都会直接打电话到工作队询问,工作队也成为廊田农技服务的“12345”。
“我是个老农民,本来觉得攀不上专家,也不敢麻烦他们。”有的农民说。遇到这样“害羞”的村民,工作队就会说:“需要帮忙可以联系我们,不用怕。”
送农技下乡并非一帆风顺。飞防是通过通用飞机喷洒农药,是一种高效省成本的方法,也是农药喷洒的发展趋势。“我不给你,这个东西我怎么能给你。”原来飞防需要村民在网上平台进行注册,并登记个人信息。“这是我的信息,万一被骗呢?”村民拒绝登记。 “老人机”和怕被骗是农技下乡的两大阻碍。在工作队的勤走访、交朋友的不懈努力下,村民才放下“戒心”,并在农业经营主体的全程帮助下,手把手地登记完毕。
送产业
不放弃每一个产业发展潜力股
科技到户不停歇,产业发展是重头。工作队开展科技助农的同时,还着重开展了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的调研工作,不放弃每一个产业发展的潜力股。
刚到葫芦坪村的时候,工作队就发现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集体收入不高。有产业才能留得住人,通过前期的走访调研,工作队决定帮扶该村发展菌菇栽培产业。
“我们村能种这个吗?”“会不会亏钱?”葫芦坪村民的困惑不断抛出。为消除心中疑虑,工作队组织合作社成员前往省农科院技术指导的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大龙村的香菇基地。“看到那里连片的出菇大棚、一排排整齐的菌棒、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我开始觉得这事真的靠谱。”村民郑慧秀说。通过深入交流,了解到该村食用菌产业短短5年时间发展壮大的过程,合作社成员的心又一次踏实下来。
然而,拦路虎很快就出现了。村中一片平整开阔的土地,是发展食用菌大棚栽培的不二之选。可惜这块地是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用地成本很高,栽培菌菇的计划曾一度陷入停滞。
“这事不能停!”村支书刘桂林说,好不容易有点希望,必须干下去。在工作队和村民的不断搜罗下,一所废弃20年的小学校舍进入视野。刚到学校一看,鸡鸭遍地走、粪便到处有,就是一个家禽的“游乐场”。但是工作队队员徐江不这么看。“学校水、电等基本设施都还在,只要稍加改造,即可满足食用菌的栽培条件。”徐江告诉记者,这里位于山区,生态环境优良,气温相对较低,昼夜温差大,种植食用菌再适合不过了。
如今,一排排整齐的培养架,正静候第一批菌棒的到来。“我们对工作队有信心。第一批菌菇不错的话,村里的产业就做起来了。”葫芦坪村村支书刘桂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