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财网】高端访谈|冬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钥在哪里?
“我国冬瓜育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不存在种源被国外‘卡脖子’的现象。”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下简称“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研究员谢大森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近年来,冬瓜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谢大森感慨,“20年前我开始做冬瓜研究时,市面上只有农家种,8毛钱一包。”目前,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收集、创制的种质资源已达近1000份。谢大森表示,在今后的发展中打通产业链、深化深加工,冬瓜极具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的潜质。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谢大森
巩固优势 延伸价值
白皮长冬瓜、西安笨冬瓜、广东青皮冬瓜……冬瓜,自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便有种植记载。作为我国的特色作物,冬瓜具有产量高、种植区域广的特点。目前,冬瓜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瓜类作物,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且品类丰富,市场上已有迷你型、中型到巨型冬瓜系列品种。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营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冬瓜营养成分丰富,具有清热解暑、护肾利尿、降脂减肥、增强人体免疫力等营养价值。据了解,冬瓜的果肉、瓤和籽均含有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
雅翠冬瓜
近年来,南方许多地区将冬瓜作为脱贫产业进行规模化种植,取得了良好效果。针对目前发展情况,冬瓜产业除巩固生产优势之外,还需要延伸产业价值链。谢大森指出,产品价值的提升有利于实现产业良性发展,深加工是冬瓜产业提高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正不断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工产品品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开发优质高产的专用型品种,还需要选择适宜种植的气候、土壤,并结合科学的栽培方式。”谢大森说道。
较前几年相比,疫情导致生产种植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升,消费市场对商品高品质、多元化的需求增加。生产端和消费端都对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出了更高的诉求。谢大森提出并倡导“节本、提质、增效”的生产方式,即尽可能利用机械降低劳动力投入,并通过智能管控避免大肥大水为“节本”;在种性上提高品种营养品质、风味品质,结合科学管理肥水等品质栽培措施提升产量和品质,提纯复壮地方品种,挖掘其特有的风味物质和营养成分为“提质”。“做到‘提质’与‘节本’,‘增效’水到渠成。”谢大森说道。
瓜类资源与育种学科团队
据了解,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去年成立了蔬菜“节本、提质、增效”攻关小组,小组集合了所内各团队精英力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蔬菜作物,把整体生产过程分成若干环节,梳理和整合国内外各环节上的节本提质增效措施、加以示范与优化,取得初步成效。
攻关疫病 直面挑战
“我国冬瓜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水平居高,但这并不代表冬瓜种业不存在问题了。在蔬菜领域中,与辣椒、番茄等大宗作物相比,冬瓜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谢大森说道。
疫病作为瓜类的通病,会对冬瓜产生致命性危害,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华南地区。谢大森指出,冬瓜全生育期均易感染,稍控制不好,就会造成产量的“全军覆没”。“黑心病可能会毁灭冬瓜产业,如果不攻克此难题,也许若干年后无冬瓜可吃了。由于果实外表看起来好好的,切开内里全烂了,收购商在采购时无法判断是好瓜还是烂瓜,严重打击了收购积极性,流通环节受阻会威胁到全产业链。”谢大森语重心长道。据了解,黑心病于四年前在海南发生,逐步向沿海地区扩散,去年又在广东台山、清远等地区也出现了病株,扩散速度飞快,攻关刻不容缓。
谢大森介绍,目前尚无抗疫病冬瓜品种,抗性材料都非常少,利用常规技术难以获得抗性材料,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可能提供了新思想。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作为国内冬瓜研发团队最强的科研院所,临危受命,担起重任。为创制抗病资源解决先导问题,建立和完善冬瓜基因编辑技术体系,该所自筹研发资金,成立攻关小组,下决心啃掉这块难啃的骨头。
据了解,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印度、巴基斯坦等东盟国家对冬瓜育种研究较多,韩国、日本利用冬瓜营养等价值进行产品研发较多。我国研发团队对冬瓜的研究不仅范围较广,还于2019年谢大森团队完成了冬瓜全基因组测序,为抗病基因等功能基因的挖掘、分子育种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敢为人先 破壁前行
谈及广东省蔬菜产业的发展趋势,谢大森表示蔬菜领域作物多,相对而言科研力量较为薄弱,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国内蔬菜企业门槛较低,在种业、种植、加工等领域大多呈现小而散的特点,且普遍存在研发能力薄弱,引导能力较差的现象,与国际大型企业差距较大。
科企结合是解决当前行业研发能力欠缺问题的大势所趋。如何整合科研机构与企业力量?谢大森表示,要寻找合适的契合点,逐步向商业化育种过渡。“以订单式定向育种的合作模式开展科企共同研发工作,是过渡阶段的良好切入点。”谢大森说道。企业定题、科研单位定向研究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性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据了解,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已与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对接,双方均有意愿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
而针对科研机构对市场了解不足,技术、品种的研发与市场需求不够契合的行业痛点,谢大森则创造性的尝试将科研人员推向市场。“不要闭门造车,要有竞争意识。” 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自筹资金立项,由科研团队示范种植管理,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推广。研发团队从源头端走向市场端,不仅为品种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还能够令研发团队在深入一线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为后续研发工作矫正方向,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人们对品质的高要求是当前的市场发展趋势,“优质的标准得到明确后,市场才能更有秩序的发展,针对不同农作物产业高标准的制定迫在眉睫。”谢大森表示,“标准的制定需要结合不同作物的特点、风味确定其最典型的代表性性状,并将性状进行量化、分级。”目前,许多蔬菜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高品质标准,标准的制定是一个量大而基础性的工作,目前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正在着手进行。
相较传统的科研工作,谢大森将更多目光投向如何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让产品技术获得社会认可。“比起研究所的自身发展,我们更加关注社会的新业态、人群的发展需求,我们要思考如何更好的服务社会。”谢大森说道。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作为科研单位,将工作定位在根据农业新业态的需求转化应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在所长谢大森带领下,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勇于实践,发挥广东在改革开放时的先行者精神,让以蔬菜所为代表的高校、研究院在大种业时代发挥更加耀眼的光与热。
“冬瓜作为第二大瓜类作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谢大森表示,目前冬瓜产业不同环节各自为政,只有种业、植保、栽培、土肥、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加强沟通合作,才能够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社会价值,让产业更顺畅的发展。
据了解,首届冬瓜产业大会将于6月在东莞举办,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作为主办方,谢大森表示,希望能够借助大会搭建起一个融汇交流的平台,加强上下游联系,整合优势力量破圈融合。同时借助大会影响力,树立蔬菜产业的标杆,促进中国蔬菜产业积极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