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走进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来一场科普与人才的新对话
“这次活动上见识到各种甘薯新品,对我们未来从业方向选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刚参观完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正值大四、2017级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廖同学对记者如是说。
9月20日,恰逢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举办了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前来参观的人员有华南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100多名学生、甘薯企业代表、广州113中学陶育实验学校学生以及部分陪同家长等。
据悉,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于1990年经农业农村部批准建成,依托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主要承担国内外甘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鉴定、分发、利用等工作。目前,圃内已拥有甘薯种质资源2000余份,是全国最重要的甘薯资源交流中心之一。
甘薯研究团队的杨义伶博士现场为同学们介绍了广东省农科院甘薯研究团队的概况以及甘薯的品种、育种技术、用途、病虫害研究等。同学们不仅在现场见到了红黄紫白等不同颜色、不同用途的甘薯资源,而且对甘薯的经济价值、茎尖脱毒种苗繁育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后,杨义伶带领学员实地参观了甘薯温室大棚和实验室。杨义伶谈到,每一盆都是一个品种,每一个品种都有自身特色。大多学员还是首次近距离接触到这么多不同品种、不同外形的盆栽甘薯。
走进甘薯品质和生理分析室后,讲解员之一陈新亮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实验室中的甘薯培育技术,同学们看着小瓶中培育的小苗,眼里满是好奇。
在参观学习后,研究成员们还摆上了烤红薯的机器,现场烤红薯供大家品尝。让同学们不仅看到了甘薯的丰富多彩,也在味蕾的刺激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科普一直在做,将来也是重点”
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繁荣发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国家制定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方针政策。而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国家对科普方面的工作更是引起极大的重视。
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近几年在在科普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如微信公众号、抖音以及开展的一些活动。如公众号“六朵金花”、在南方+开设的账号中发布科普文章、经常举办的面向大众的田间示范展示会等。同时,广东省农科院也常与地方合作,让专家走到基层去普及相关农业知识。
研究员李育军表示,老百姓对于科学研究也具有知情权,有必要开放科研院所和一些高校,尤其是学生而言,他们作为国家的未来,更需要开放相关研究机构去学习。对此,他建议将科普与研学旅游结合在一起并将其作为重点实施下去,通过在路上去扩展自己的科学知识面。在新媒体方面也拓展科普传播渠道,或可邀请教授、研究院去学校给学生讲专题课,要作为一个文明城市,只有科普能力越高,大众科学素质越高才行。
科普开放日不仅是学生学习了解甘薯种质资源的良好契机,还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将辛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向外展示的平台。对于公众而言,这对农业科学知识走向大众化走向基层农户也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这种科普活动日,打开了科研院所的窗口,让他们看到了更加全面的甘薯品种,是一个很好的将实验室的东西展示给社会的平台,”黄立飞博士表示,在学生科普方面,不仅要学生走到这里来,也要研究者们走入到学校去做交流。如果条件成熟,希望也能够将甘薯圃打造成一个科普基地,让更多人了解甘薯。”
科普落脚点在人才
科普作为一种科学知识的传播,不仅对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对与国家科学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与市场不对称,供不应求的问题。尤其对于农业而言,留住人才特别是留住高水平人才是一个痛点。
“科普开放日等科普活动,能够想进入社会职场的学生能够直接下到田间地头,看看真正的种植是什么样子的,而对于想做科研的学生而言,给予了他们与科学研究人员面对面交流对话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深耕科学研究,这也是一种重要鼓励方式。” 李育军告诉记者。
杨义伶针对此问题表示,高校不仅要培养从业人才,更有必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让学生拥有创业的成就感,增强农学对学生的吸引度,使他们感受到农产品如甘薯的经济价值,这样人才流失可能就不会那么严重。
“科普开放日对学生来说提供了一个观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知道,书本上学习的是一些基础知识,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还需要付诸实践,需要向现有专家学习,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走到产业发展一线去”。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何秀古表示,要培养好人才,首先大学生要学好基础知识,打好基本功,其次要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下去。
科普开放日只是开始,科普之路会继续走下去,农业人才培养也需要学校、科研院所齐心协力,携手共创人才科技强国、农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