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媒体聚焦

【农财网】野生稻:我不是杂草,我有一对小耳朵

时间:2020-09-21 10:04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今天,为迎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到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广东农科院白云试验基地举办了野生稻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学相关专业的三百余名大学生、广州市113中学的同学、家长与众多广州市民一起,在水稻科学家的带领下参观了国家种质广州野生稻圃、观看科普视频并听取水稻科学家们的现场讲解,与他们互动交流,感受野生稻这一珍贵物种的魅力。

野生稻种资源——水稻的基因宝库

  野生稻是宝贵的种质资源,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它们珍贵无比。

  据水稻所水稻遗传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晨介绍,中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它们蕴含丰富的优良特性,如抗逆、抗病虫害、优质、生长力强等,是水稻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是水稻的基因宝库,中国的水稻育种革命,始终与野生稻息息相关

图片说明

     据悉,上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是因为在海南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植株,进而才能育成不育系,三系水稻育种才得以蓬勃发展。广东人熟悉的增城丝苗米,正是杂合了增城本地野生稻的优良性状基因才得以如此美味。

图片说明

      此外,作物种质资源还是一种战略储备,李晨向记者介绍,他以美国玉米为例,美国上世纪70年曾爆发过玉米小斑病,这是一种足以让玉米颗粒无收的病害,最终美国依靠在玉米的储备种质资源中找到的抗小斑病基因,成功度过了危机。由此可见种质资源的战略意义。

图片说明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还对于如何区分野生稻和杂草非常感兴趣,据水稻所水稻遗传资源研究室首席科学家潘大建介绍,水稻(包括野生稻)与杂草最大的差别就是水稻的叶子上有一对“小耳朵”(详见下图)。

图片说明

  虽然如今已经很难在人类居住区发现野生稻,但是潘大建希望借助此次科普活动,让农学专业的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们对于野生稻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培养起对农业科研的兴趣,使未来能够有更多年轻力量投身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面临野外灭绝危险——亟需保护的野生稻

  野生稻是如此的重要与珍贵。但是,目前野生稻已处于濒危状态。“与以前的数据相比,广东普通野生稻的野外分布点90%都消失了,这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李晨说。

  许多人对此也许仍持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据了解,许多稻种资源目前确实没有应用价值,但它们的好处和功用是眼前无法衡量的。华南农业大学的管同学就读于农业生物技术管理专业,她表示以前就听说过野生稻,也知道野生稻很珍贵。“我们只在书本上了解过野生稻,从来没想过野生稻竟然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管同学说,她表示自己以后会更加关注野生稻的种质资源保护。

  水稻所水稻遗传资源研究室研究员范芝兰表示,野生稻圃为了庆祝丰收节,特意举办此次科普活动。但丰收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到野生稻的重要性,认识到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的确,保障粮食安全,就要保护源头,这是最后一道堡垒。野生稻的保存与利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加大投入。

  “野生稻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果保护不好,一旦消失将永远不可复得。”潘大建说。据了解,华南地区原本有着丰富的野生稻资源,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野生稻赖以生存的原生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原生境点数量呈断崖式下降。如广东,在80年代还有1000余个野生稻原生境点,往往在路边的沟渠和水塘便能看到野生稻,但目前广东的原生境点仅剩下百余个,形势严峻。

  如今,野生稻已被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面临野外灭绝危险。抢救和保护野生稻刻不容缓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野生稻——水稻研究所的努力

  本次活动的现场,即国家种质广州野生稻圃的依托单位正是广东农科院水稻所。据了解,水稻所长期致力于我国野生稻的保护和利用研究,种质圃内现收集保存有20个野生稻种共5000余份样本。

  “为了保证资源的保护万无一失,我们使用的是双轨制。一方面在野生稻圃保存,定期进行盆泥更换。一方面在田里繁种,种在田里收种子,万一盆里的确实不行,“夭折”了,那起码还有种子留下来”,李晨说,“总之,水稻所会尽最大的努力,最大程度保护野生稻。”

  “我们在高州还建有野生稻的原生境保护区,但现在异地保护越来越重要,因为原生境越来越少。”范芝兰表示。

据了解,野生稻的异地保护也远没有管理栽培稻轻松。因为它们不比栽培稻,还“挺有自己的个性”,产量不高,芒很长,还喜欢落粒。为此,在野生稻圃里,科学家精心给每一个稻穗套上了袋子。

  此外,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是阴生植物,不像栽培稻喜欢阳光,所以需要给它们遮阴。疣粒野生稻还是旱生的,不像栽培稻喜欢水,所以需要给它建沟渠排水,铺上干杂草层透气。

  小小的野生稻得以茁壮成长和完好保存,倾注了水稻所科研人员的心血

  保存最终是为了利用。水稻所正在努力挖掘利用这些蕴含着丰富优质基因的种质资源,据悉,科研人员会通过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给每一棵野生稻做分子“身份证”,目前已经测了1000份基因组及500份代谢组,已挖掘出许多优质基因。

  挖掘优质基因的工作进展看似顺利,这当然与科研人员的努力直接相关。但最大的问题是项目科研经费不足,无法承担起基因组测序与代谢组学分析所需要的的庞大开支。这份事业还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许多未知优异基因亟待发掘利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