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创新院地合作,广东省农科院为惠州乡村振兴增添动能!
做好“火车头”
成果落地多方受益
正值夏收“双抢”时节,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按照种植计划,不慌不忙地操作着无人机播撒新一茬水稻种子;农田外的产业大楼中,全自动的加工流水线上,一袋袋稻米和米糠产品鱼贯而出,这批新产品将供往珠三角高端超市。
海纳的水稻生产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有机地结合的典型代表,背后的推动力是科技创新,而这与省农科院的合作密不可分。
“刚来到这里时,基地的早稻常常发生‘倒伏’,一倒倒一片,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很大。”黄庆说,来到海纳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企业更新品种,“通过引进的象竹香丝苗、调整肥料含量配比等,有效缓解了倒伏现象的发生。”
据黄庆介绍,象竹香丝苗是省农科院培育的抗倒伏水稻新品种,在抗病性、产量和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异的性状,“如果没有市场化生产的企业行为,该品种现在可能还‘深藏闺中’。”
密切的院企合作,加快了成果转化落地速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验室研究到产品生产线的产业化蜕变。目前,海纳超过一半的水稻生产基地改种象竹香丝苗,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每个季度,我们示范种植优质水稻品种超过10个。”黄庆说,依托海纳农业研究院,省农科院先后为惠州引进粤禾丝苗、美香占2号、粤美占等优良品种31个,设立1个品种技术综合示范区,实现了企业经营、成果转化与社会效益的多重价值体现。
做好“服务员”
科技服务硕果累累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推动科研力量向企业转移是必然趋势。”离开实验室,来到农业生产一线,这是黄庆驻点惠州以来的直观感受。
今年4月,惠城丝苗米产业园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作为产业园建设主体企业之一的海纳农业,在科技兴农方面获得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依托院企共建的海纳研究院,省农科院栽培、加工等领域专家不断深化科技对接服务,在丝苗米优质品质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稻米副产品加工技术、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等方面形成了多项研究成果。
不久前,新建的海纳农业产业园大楼的实验室部分经过了专家验收,这标志着院地合作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省农科院为海纳检测实验室的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现正着手申请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将成为全省省级产业园中首个第三方检测实验室。
未来,这里不仅可以满足公司日常稻米的生产检测,也可服务承接其他农产品、土壤、肥料等检测任务,并打造成为全省稻米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策源地,院企合作将结出更多科技硕果。
做好“联络员”
常态化开展技术服务
省农科院与海纳开展院企合作,是该院着力加强院地农业科技服务对接的缩影。2016年12月22日,惠州市人民政府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依托该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惠州现代农业促进中心。
近年来,围绕该市农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开展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科技对接工作,该中心紧密联系农业部门和企业,通过开展各类专项合作,开启了院地合作新模式。
据统计,自中心成立以来,省农科院共派驻惠州现代农业促进中心科技人员8批次9人,派出到企业的科技人员4批次8人,组织专家团队20多批次180名专家团,建成6个促进中心地方工作站,促成省农科院建设在惠示范基地25个,科技支撑服务7个省级产业园。
同时,组织专家团队举办农技培训会30多场、引进示范推广省农科院水稻、玉米、甘薯、马铃薯、茶叶、荔枝等新品种近80个、合作实施技术100余项,推动院地联合科技合作攻关项目40多项,为地方主导产业提供“保姆式”全产业链条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引领、带动、辐射周边,全面助力该市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