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看“80后”农村科技特派员是如何炼成的?
先看一组数据:覆盖广东1300多个乡村产业,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2190个,推广先进农业和农村适用技术4615项;培训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约63万人次,安置劳动力就业19.3万人,带动9.4万户农户增收,辐射带动824万人受益……
数据背后是全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真实写照。
余元善就是其中一位农村科技特派员,他是广东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果蔬加工创新团队的研究员,作为一名留学归国博士,一直从事果蔬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他认为基层是年轻人可以施展自身才华的地方,也是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沃土,高学历人才去了,要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更多地为基层做出贡献。
而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能够服务农村、服务企业,给余元善提供了深入基层“接地气”的机会,他经常深入从化、河源、茂名、潮州、湛江、韶关等地市、乡镇和农村,进企业进车间,对荔枝、桑椹、蓝莓等果蔬加工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咨询,为企业遇到的疑难问题“把脉问诊”,大力宣传最新“三农”政策、推广岭南特色水果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同时,还热情的与企业、合作社互加微信,以方便及时解答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农业基层服务,助推果蔬加工科技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留学回国博士,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他深知书本与实际有巨大的差距,深入基层的目的在于应用,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科研成果价值的最大化。
余元善在企业中试加工实验中发现以桑椹和蓝莓为原料加工的果酒、果粉等产品色泽不稳定,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变色。针对这些问题,余元善的团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发明了低氧破碎打浆机,减少了桑椹和蓝莓榨汁中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氧化损失;研创了发酵中花色苷稳态化技术,花色苷损失减少57%;创新了固态食品中花色苷的增稳技术,花色苷稳定性提升2倍。“原先一些产值低的加工企业,应用了这些技术和设备后产值迅速提升。”余元善说。
多年钻研,收获多方面嘉奖和肯定
在余元善看来,科研人员要善于从实际生产中寻找科学和技术问题,反过来指导科研,最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多年的企业中试和反复钻研,余元善团队发明了基于DMDC(二甲基二碳酸盐)的果汁联合非热杀菌新技术,明确了DMDC和Nisin对果汁中的DMDC耐受菌的协同杀菌作用,从细胞和蛋白水平揭示了DMDC和Nisin的协同杀菌机制,创建了适合特色浆果汁的超高压均质结合二甲基二碳酸盐(DMDC)非热杀菌技术(4-25℃),感观风味显著改善,总酚保留率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均提高13%以上;集成创新了桑椹和蓝莓果酱馅料加工新工艺及其配套装备,解决了热加工中局部温度过高或粘稠馅料粘底焦糊问题,花色苷含量提高30%。
付出终有收获。2020年3月2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珠岛宾馆召开,大会表彰了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员和单位。其中果蔬加工创新团队成员余元善和徐玉娟等科研人员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特色浆果的营养健康效应及其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斩获了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余元善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2017年)、“广东特支计划”科技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十佳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017年)、广东省“扬帆计划”第五批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2018年)、广东省百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2019年)等人才计划。
快速融入团队,支撑产业发展
余元善作为一名80后的科研人员,能够取得省级科技大奖及多项人才荣誉,自然离不开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对他的培养与支持,他所在果蔬加工创新团队成立于1997年,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果蔬加工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
该团队一直重视年轻人培养,形成了良好的老-中-青梯队,现有科技人员共18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5人,博士8人,有留学经历的4人,于2015年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广东省优秀专利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4项。
在他们看来,技术源于实际生产,也应运用到生产中去,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因此,与企业对接成为果蔬加工团队繁忙科研工作之余的日常,他们坚持将科学研究融入到服务基层的工作中去,积极对接企业需求、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使基层服务成为了他们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品最好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