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媒体聚焦

【农财网】如何推动优质变革?周少川刘定富谢健马国辉王才林等多位大咖共谋发展

时间:2019-04-15 10:00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4月12日,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国际水稻产业高峰论坛在三亚举行,江苏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才林、泰国正大集团副总裁Anek、缅甸耶津农业大学Than Myint Thun、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马国辉、武汉金玉良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富、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新品种选育研究室主任周少川、湖南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赵正洪、国粮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谢健、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守军作主题报告,共探国际水稻产业变革升级路径。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论坛由天津天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包万全、南方农村报社副主编麦倩明主持。

图片说明

天津天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包万全

图片说明

南方农村报社副主编麦倩明

方向:优质化成产业发展主旋律

图片说明
武汉金玉良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富

  “我国水稻育种从1G到4G,经历了高秆、矮秆、三系、两系四个时代,我认为第四次革命正在进行中,即优质革命,完成后即进入优质时代,也就是我说的5G。”武汉金玉良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富指出,中国水稻产业呼唤5G。

  他认为,5G时代,水稻品种应具备优质、高产、抗病、耐热、耐冷、矮秆、抗倒等特性,貌美是标配;从品种类型来看,常规、三系、两系品种类型齐上阵;从育种技术来看,杂交育种、三系育种、两系育种、分子技术育种同登台;从理论基础来看,经典、分子遗传学齐运用;具备优质香稻的典型特征;育种特征即为从劣到优、从散到聚。

图片说明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新品种选育研究室主任周少川

  继我国水稻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后,我国优质高产稳产水稻新品种(组合)逐步成为稻谷增产的主体和中流砥柱。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新品种选育研究室主任周少川介绍,中国优质稻工程将汇集产业智慧,致力于通过优质高产稳产品种(组合),建立从种子到筷子全产业链,使中国大米绿色安全优质标准化,中国大米得到全社会大多数消费者认可,中国稻米科技含量丰富,深入人心,同时,还要建立一批国际化中国稻米民族品牌,使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优秀理念升华造福全球。

  实践:以品种为基石,建设全产业链

图片说明

江苏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才林

  “食味品质是稻米品质的核心。”江苏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才林介绍,优质稻米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产业之一,目前,江苏组织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苏米”品牌建设。

  如何保障品质?关系到产业链各个环节。王才林说,南粳46、南粳5055、南粳9108等品种是用日本优质粳稻与江苏高产粳稻杂交、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而成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表现食味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好,已累计推广种植4000多万亩。江苏省南粳稻米产销联盟推进南粳系列稻米从种子、生产到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建立标准体系,打造优质大米品牌。

图片说明


湖南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赵正洪

  湖南优质稻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全省高档优质稻面积突破1000万亩,桃优香占、玉针香、玉晶91等3个品种入选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十大金奖。

  湖南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赵正洪指出,目前,常规稻品种抗性较弱,应加强对稻瘟病抗性和耐热、耐寒性改良方面的研究,杂交稻方面,要继续提高品质,此外,要做到良种良法良态良田配套,加强优质稻耐贮性研究,还要加强品牌建设。

视野:因地制宜,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图片说明
国粮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谢健

  《大米》国家标准(GB/T 1354-2018)于去年10月10日颁布、今年5月1日实施。

  国粮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谢健指出,本次修订对“加工精度”指标设置上限,使《大米》国家标准更加适应我国当前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和促进节粮减损,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参考了ISO 7301《稻米-规格》等国际标准,有利于大米产业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规范大米的进出口贸易。

图片说明

泰国正大集团副总裁Anek

  泰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其出口额约占世界市场大米出口量的40-45%。泰国正大集团副总裁Anek介绍,泰国关注大米的质量,生产成本较高,2018/19年度泰国大米产量预计为2070万吨,大米出口量预计为1000万吨,国内消费量700多万吨,每人每年消费约100公斤大米。

  “我们要了解市场动态,及早做好规划,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在控制生产成本的同时,推出高质量的产品。只有高标准高规格,才能让我们有更好的发展,这是供应方需要去改善的。”Anek说。

图片说明

缅甸耶津农业大学Than Myint Thun

  缅甸素有“稻米之国”的美誉,是世界上主要的稻谷产区之一。缅甸耶津农业大学Than Myint Thun表示,缅甸大米主要出口到亚洲、非洲一些国家,该国大米生产受到土地所有权、农民认识度低、投入成本高等限制,提高水稻产量的三个关键点包括提高田间生产力、改善大米加工和处理水平、提高出口竞争力。“要建立商品杂交水稻生产计划,比如在相应产区建立技术、销售团队,对农民进行培训、技术示范,提高农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认识。”Than Myint Thun说。

规模:有效利用资源,推动规模化生产

图片说明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马国辉

  水稻倒伏是华南地区大规模水稻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抗倒伏性研究是南方水稻栽培模式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马国辉介绍,水稻抗倒伏性研究对于缩小高产差距以及大规模种植水稻具有重要意义,超级杂交水稻倒伏问题是实现13.5t/ha产量目标的关键问题。他对超级杂交稻抗倒伏理论与技术研究进行了解析,例如,钾、硅和纤维含量越高,抗倒伏能力越强;氮肥用量的增加可降低水稻的抗倒伏性;茎鞘干物质转移速率越高,抗倒伏能力越差。

图片说明
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守军

  我国稻壳、秸秆等生物质资源超过9亿吨/年,但因缺乏大规模、高值化利用手段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化利用是稻壳有效利用的发展方向。

  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守军介绍,通过稻壳生物炭联产电热肥技术,不仅可以使固定碳转化成生物炭,用于加工炭基肥,挥发部分还可以转化成清洁的燃气,在锅炉内燃烧产生蒸汽。利用该技术获得的蒸汽价格远低于天然气产生的蒸汽,项目的经济效益突出,项目规模可大可小,灵活方便,真正实现了生物质能源的分布式利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