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惠州“中蕉9号”厉害了!不仅能抗病,每亩还增产2000多斤
在博罗县洪湖香蔬果专业合作社,惠州现代农业促进中心副主任陈夏莉(右二)查看“中蕉9号”生长情况。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前几日,惠州市现代农业促进中心副主任陈夏莉又来到博罗县洪湖香蔬果专业合作社,此行的目的和往常一样,查看合作社种植的100亩抗枯萎病品种香蕉——“中蕉9号”的生长情况。该品种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抗香蕉枯萎病新品种,在惠州的引进将解决不少蕉农的种植难题。这也是该中心成立两年来,实现科技成果落地应用的项目之一。
科技创新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根本出路,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对于惠州而言,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在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过程中意义非凡,是该市由农业大市转变为农业强市的重要驱动力。
2016年,该市与省农业科学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成惠州市现代农业促进中心。成立两年来,促进中心为该市农业搭建了链接省级农业科技的快速通道,院地交流不断深化,院企合作全面加强,形成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新高地,引领该市农业转型升级步入全新篇章。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新品种新技术遍地开花
香蕉枯萎病,是全世界公认的“不治之症”,目前尚无化学药剂可有效防治。自1993年在广东番禺发现后,这个病菌迅速在包括广东在内的几大香蕉产区蔓延开来,给香蕉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让众多香蕉的种植大户损失惨重。
“曾经种了3年香蕉,发病率非常高,蕉叶大量发黄,果实难以成熟。”博罗县洪湖香蔬果专业合作社社长黎志东便是香蕉枯萎病受害者之一,几年前香蕉地受病害影响的惨状令他历历难忘,找不到解决办法的他只好转种了其他作物。
今年,在当地农业部门介绍下,黎志东与省农科院结缘,经过专家指导建议,他重新盘算起香蕉种植,但这次种植的品种和以往有所不同,他采用了该院最新科研成果——抗病品种“中蕉9号”。清明前后,他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将12000株的香蕉苗种入基地内。
随着蕉树的茁壮成长,“中蕉9号”展现出了强大的抗病能力,着实让他震惊。深绿厚实的蕉叶、粗壮的树干和巨大的抽蕾毫无发病迹象,而且丰产性也表现得相当出色。他粗算后发现,每株香蕉产量可达80斤,每亩足足比普通品种高出2000多斤。
据介绍,“中蕉9号”为省农科院专家利用天然免疫抗枯萎病且能结种子的香蕉,与商品性能较好的母本通过杂交育种方式得到,在2016年底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被一致认可为适宜在疫区种植的高抗香蕉枯萎病品种,是传统主栽香蕉品种的不二之选。
在品种审定的第二年,惠州便与省农科院签订了示范推广协议,及时掌握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先机,并在博罗县和龙门县已分别建立了100亩“中蕉9号”种植基地,为进一步扩大新品种香蕉种植覆盖率、惠及更多种植户打下了关键的示范推广基础。
“中蕉9号”的成功推广,是该促进中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纽带作用的直接体现。如今,在该促进中心的推动下,多个中央或省级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目在该市落地实施,如航天育种的水稻和花生品种、规模化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综合防控技术、动物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生产线技改等。
建3处省农科院基层工作站
带动80多家企业实现科技创新
近年来,惠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截至目前,该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超6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排在全省前列。这其中,促进中心发挥的科技纽带作用越来越明显。
今年5月,陈夏莉与该市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一起对茶叶产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详细了解种植面积、品种选育、亩产收入、经营销售、生产工艺等情况,陈夏莉发现,该市茶叶产业基础很好,但在精深加工、市场营销拓展等方面依然有巨大发展空间。
回到广州后,陈夏莉立即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沟通。没多久,此前调研过的村党员干部、种植大户就被邀请来到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及英德茶叶生产加工基地进行交流学习。通过探讨茶叶加工、品牌打造及村茶叶景观设计建设等,该村村委班子捋顺了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树立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信心。
“‘将科研成果引进来,让农业人员走出去’是我们的核心工作。”陈夏莉说,促进中心的成立,既让省农科院的科研理论得到应用普及,也为该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技引领很重要,如何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引更加关键。为此,促进中心对该市各县区农业主管部门、企业、种养殖大户等展开了大量调研。记者采访了解到,除在该促进中心任职外,陈夏莉还是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服务部副主任,身兼两职、需要两地奔波的她,大半年的工作安排都投入到了惠州农业产业调研中,但却为院地院企合作获得了来一手科学技术诉求。
如今,经过促进中心的积极沟通,省农科院已与该市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如海纳公司种植的水稻、蔬菜、甜玉米等大部分优良品种引进自省农科院;四季绿公司则与省农科院合作研发了“华南特色蔬菜保鲜技术”,使农产品在不使用保鲜剂、添加剂的情况下,经过十几天的海陆运输成功在新加坡上市。
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院企合作模式让企业可更直接的将先进科研成果转化于生产应用,不仅节省了自主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水平,而且在专家团队的长期跟踪指导下,诸多发展难题和瓶颈得到快速解决,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该促进中心便推介成果近50项,提供技术服务100多次,省农科院的水稻、果树、蔬菜、作物、植保、加工、动科、动卫、农经、资环、茶叶、花卉、监测中心等13个科研机构与该市开展了100多项合作,其中80多家农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
目前,该促进中心在惠州已设立三处基层工作站,包括市农科所、惠阳农科中心和博罗航天示范场。随着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不断完善,省农科院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力量正源源不断融入到该市农业发展中。“接下来,将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的调研对接,继续为惠州农业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陈夏莉说。
【记者】乌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