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这个团队用监测守住安全底线_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媒体聚焦

【南方+】农科新故事⑩|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这个团队用监测守住安全底线

时间:2018-11-08 10:06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食品安全,是当下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监测是一条路径。

广东作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省,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并通过引导企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名牌带动、加强监管等方式,想方设法破解食品安全命题。

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现有监测技术基础上,接连开拓出指纹图谱、电子鼻等新技术,用严谨、踏实、创新的态度给农产品质量树立起一道“安全屏障”。他们就是广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下简称“监测中心”)的科研人员,专业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相关研究。

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进广东省农科院,探访这个监测团队致力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研故事。

图片说明


监测水平领先,争做质量安全卫士

“老王,在你们专家眼里,这道菜能吃吗?你们的仪器设备能否检测出来?”这是广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主任王富华在饭桌上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放心,市面上的菜基本都能吃。”他的回答,简单却又能安抚人心。

王富华认为,从之前解决温饱、有吃就行,到之后注重营养成分,再到现在关注食品安全,中国的食品行业进程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风向。尽管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安全质量法律法规、管理模式、管理措施等方面的体系渐趋完善,也依然存在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他说,期望农产品安全合格率达到100%,这个要求在欧美发达国家也难以实现,但通过监测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图片说明

监测中心主任王富华。

作为广东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相关研究的专业机构,监测中心的工作主要涉及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检测等方面,下面设有四个研究室,分别为农产品标准与法规研究室、产地环境监测研究室、农产品监测研究室与畜产品监测研究室。

2012年,监测中心建立之初,团队经费低、设备少、存在感弱。现在,监测中心研究项目立项数和经费同步增长,平台项目申报立项成功率增高,农产品污染控制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王富华介绍,他们建立的高通量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180种农药,准确性和灵敏度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图片说明

制定行业标准,助政府实施质量监管

标准在农产品监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心脏之于人类、大坝之于河堤。标准化与产品质量、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等挂钩,是企业在市场的“通行证”,是贸易发展的“桥梁”。

标准化研究及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是监测中心的重要工作,仅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就达80多项。在全国58类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检测目录中,监测中心连续6年承担了37类种植业产品的技术评估,占到整个无公害农产品的2/3。在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中,制修订了《绿色食品产品检验规则》等40余项绿色食品标准,占绿色食品种植业标准的30%以上。

监测中心研究的行业标准被社会广泛采纳应用,企业使用这些标准来通过认证,得到“三品一标”(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证书;政府用这些标准监管企业,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中心的标准化研究及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成果获得了2016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图片说明

光环背后是监测中心研究人员倾注的努力与心血。王富华说,行业标准的建立不是坐在办公室就能信手拈来,更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首先要收集大量的样本数据,之后研究人员采样检测,接着需对比国内外同类产品标准整合分析数据,建立限量指标,最后还要经企业、行业专家论证修正……通过一套严密的制定流程,行业标准才能“入世”,完成一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至少需1-2年。

进行环境监测,为安全种植“画圈”

土壤是农产品的养分来源,土壤污染被称作“看不见的污染”,产地环境监测是监测中心的又一项重点工作。由于部分土壤镉、铅污染较严重,广东省重点区域农田正面临“耕地失守”的危局。为了保护耕地,产地环境监测研究室根据不同土质进行地块区域划分,实行“画圈把关”。

“画圈”就是把污染的土地“圈”起来,打上“标签”。科研人员从土壤生态出发,找到污染控制区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特征,针对性地实施相应修复手段,降低污染带来的危害,还原生态良好的土壤环境。这种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十分必要,它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国家农作物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图片说明


“把关”就是对照“标签”,根据种植土壤情况和种植农作物需求等调整种植方案,从而减少安全问题。例如,在重金属超标的地块中专注筛选重金属低累积农作物,用于污染区的种植。目前,监测中心已从广东常规种植的20多个水稻品种中筛选出6个具有重金属低积累的特征的品种,“另外,70个叶菜品种中有甜白菜心、水东红灯笼脆甜芥菜等14个品种对重金属表现出低积累特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实现农民增收。”王富华说。

除土壤外,农产品中也会积累重金属。重金属杀伤力之“强”,可能会让许多消费者闻之色变。对此,王富华解释道,农作物中重金属检出率较高,因为大自然土壤几乎包含着所有被发现的元素,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自然吸收到重金属,但只要含量不超标,日常摄取不会出现问题。

有些人追求食品安全,甚至跑到外国去背一袋大米回来,但在研究人员看来,中国在土壤污染及农药残留方面有着严格的标准,没必要舍近求远。

监测产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一种农产品质量是否合格,食用是否安全,能否用仪器设备检测出来呢?答案是能!这就是农产品监测研究室和畜产品监测研究室的主要任务,他们首先对残留农药等污染物进行实验测定,然后对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实现对农产品进餐桌前的“入口”把关。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越来越多先进昂贵的仪器被用到食品监测行业中,例如气相色谱仪、液质联用仪、高分辨质谱仪等,一次性可检测数十上百个样品,操作方便,结果准确。

图片说明


王富华强调,遇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应以客观公正的心态去看待。农药不是“洪水猛兽”,只要合理使用,利大于弊。

据介绍,监测中心还提供“三品一标”相关知识培训、农产品安全知识科普、农产品安全质量技术咨询等专业服务。

此外,监测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技术转让等方面也有不错的成绩,制定了《科技成果技术转让与技术入股实施方案》,分别完成与江门、梅州、韶关、惠州等地区的成果转化对接,包括与江门农检中心、深圳安鑫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与17家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创新科技,树起“安全屏障”

为解决农产品安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监测中心的专家们正在寻求创新方法和技术突破点,要为农产品树起“安全屏障”。

科学技术的创新从来就不简单,除了方法本身,还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作为依托。如利用电子鼻识别农产品品质,电子鼻是模拟人的嗅觉,内置多个性能重叠的气体传感器,主要通过识别、分析、检测自然散发的气味判断农产品的品牌和存放时间。利用电子鼻“闻一闻”农产品,就能知道它的“身份”和“年龄”。近期,监测中心对上百个柚子进行实验,就是为了观察室温或冷藏不同时间对不同品种的柚子各个生化指标的影响。

食品安全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需要切实有效的技术和制度支撑。作为“舌尖上的保卫者”,监测中心一直在努力为消费者打造安全环境,在制定农产品行业标准、污染物检测、产地环境改善的路上奋勇前行。

图片说明


策划:陈永 何秀古 胡念飞 钟小雄

统筹:喻淑琴 段冬洋 邹文平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喻淑琴 郑玉婷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07/27/c1345343.html?layer=5&share_token=NTljYzUxZGEtY2M2Zi00YjM1LTkxMmMtMTBiOTMzMzdkMzI3&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