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买这么贵的土猪肉值不值?研究猪近30年的农科专家说……
走进超市、菜市场,“土猪肉”“走地鸡”等售价更高,连打着本地散养标记的鸡蛋都卖得更贵。在人们对饮食健康追求更高的今天,不少人疑惑:这些自然养殖的畜禽食品果真更健康、更有营养?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原院长蒋宗勇,是我国最早的动物营养学博士之一,从事动物营养研究近30年。
近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土猪肉”“走地鸡”的确更香更好吃,但好吃并不代表更有营养。“实际上,土猪肉、走地鸡等脂肪含量更高,对于营养过剩的现代人来说,隔一段时间解解馋尚可,并不建议经常吃”。
蒋宗勇解释,“好不好吃”这一感官认知,主要取决于人鼻子所闻到的气味和舌头所尝到的滋味。气味与脂肪有关,通常说来脂肪含量越高闻起来就越香,所以人们经常感觉五花肉比精瘦肉好吃。味觉上的口感与呈味物质有关,通常说来,饲养时间越久,动物体内沉淀的呈味物质含量越高。如老母鸡更有味道,因其内的肌苷酸(一种呈味物质)含量更高;还有,清远鸡好吃,原因之一也是其肌苷酸含量比别的鸡多一点。
蒋宗勇表示,但从人体健康角度,好吃并不等于健康、有营养。“比如土猪肉脂肪含量高,对年轻人可能无所谓,但像有心血管疾病、肥胖人群就得小心,并不宜经常食用。人食用肉类,主要是要摄入动物蛋白质,脂肪并不是必需的,因为热能过剩后人体可通过糖分、蛋白质等自行转化”。
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鸡蛋,蒋宗勇表示,从营养学角度,所谓土鸡蛋、人工饲养鸡蛋营养价值差别并不大。而鸡蛋风味好坏,跟其饲料品质有关,使用豆粕喂养的鸡蛋风味较好,而杂粕喂养的品质一般较差,不过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从外观上无法分别。要打开鸡蛋后,蛋黄堆积越高(不能散开),越新鲜,风味越好。他还认为目前广东本地生产鸡蛋大部分为优质鸡蛋,更新鲜,风味更好,价格也更高。
▍链接
专访省农科院研究员蒋宗勇:
结缘生猪营养研究30年 填补国内多项标准空白
作为国内最早的动物营养学博士之一,蒋宗勇与“猪”结缘近30年了。2015年,他请辞省农科院院长,回归科研岗位担任该院学术带头人,至今仍在从事生猪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
30年来,他系统研究提出了我国瘦肉型猪和黄羽肉鸡营养需求参数等成果,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饲料配方技术体系,助推我国饲料行业产量跃升至世界第一,带领团队的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上千亿元。他本人则获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做科研的人,遇上一个好行业和好时代,是很难得的,应珍惜”。3月2日,蒋宗勇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科研工作者需要有定力,选准方向后要持之以恒地钻下去,忌盲目跟风和泛而不精,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三十年专注于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
今年55岁的蒋宗勇老家在重庆,与很多“新三届”一样,其经历“专一”得甚至有些“简单”:1979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四年后进入东北农业大学,攻读动物营养专业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动物营养学家许振英教授,获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进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工作,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至今。
蒋宗勇称,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这条路一直走下去,除了受导师影响外,还基于我国的国情。“我国除了内蒙古、新疆等少数几个边疆省份是牧区,其他绝大部分是农区。农区没有牧区那样大片的草原,加上人口众多,因而比较适合集约化养殖。众多家畜中,猪和鸡饲料转化效率也是最高的。比如,养鸡2斤粮食可以长1斤肉,猪需求的粮食不超过3斤,但牛需要7斤粮食,羊则需要得更多。因而,我国肉食结构中,光猪肉占比就超过六成”。
1989年博士毕业后,蒋宗勇南下广东,进入广东省农科院工作,自此与广东结下了30年的缘分。“我毕业时全国动物营养学博士一只手都数得过来,选择机会很多。”蒋宗勇介绍,之所以选择来广东,是因为当时的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作风务实而充满活力,对人才也更加重视,国内的现代化养猪业、现代化饲料工业率先从广东涌现。
填补多项国内研究空白
上世纪90年代,广东在全国率先兴起集约化生猪养殖,但很快碰到一个突出问题——仔猪断奶后腹泻严重,病死率居高不下,国内养猪行业损失惨重。当时国内饲料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靠外企产品。“通俗解释,过去几千年来,仔猪都是吃母乳,规模化养殖后便需提早断奶吃饲料,但仔猪体内缺乏消化饲料的酶,没法消化吸收。”蒋宗勇介绍。
为解决这一全国性行业难题,同时节约外汇,蒋宗勇领衔担任国家攻关课题负责人,用5年时间,研发国产乳猪料。他的抗仔猪断奶应激饲料配制技术及系列新产品系列成果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和201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广东素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其中以清远鸡、惠阳胡须鸡等为代表的三黄鸡(学名黄羽肉鸡)备受市民喜爱。但规模化养殖之前,营养搭配依靠经验;大规模养殖之后,面临着无营养标准,只能参照国外营养标准,导致了饲料利用率低、肉品质下降、养殖效益差等问题。类似问题在生猪养殖中也存在。
蒋宗勇带领团队经过20余年系统研究,提出了我国瘦肉型猪和黄羽肉鸡营养需求参数,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饲料配方技术体系,其中黄羽肉鸡营养标准属国际首次提出。成果应用后,瘦肉型猪生产性能优于应用美国猪营养需要标准,地方品种黄鸡的优良肉质特性及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饲料利用率显著提高,每年可节约饲料粮千万吨以上。相关成果获2002年、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省农科院提供的数据,蒋宗勇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己任,致力于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带领团队先后为100多家饲料和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成果转化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上千亿元,为我国饲料业和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科研工作者需要有定力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蒋宗勇研究也不断深入和拓展。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正在进行无饲用抗生素、低重金属残留和排放的饲料配制技术研究,“2006年我注意到欧盟禁止饲料中使用抗生素,意识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这可能是未来的趋势”。最近他还在进行蛋鸭营养研究,“鸭是我国传统家禽,在英语翻译中往往叫‘peking duck’(北京鸭)。但目前肉鸭营养标准还是美国人制定的,蛋鸭营养标准全世界还没有。我想尽一份力。”
回顾30年科研经历,蒋宗勇表示,庆幸遇到一个好的行业和时代。“上世纪90年代,我国饲料工业产量大概只有美国十分之一,但如今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具体到广东,并不算农业大省,但广东在饲料产量质量和养猪技术水平保持全国领先。我庆幸见证和参与了这个过程,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30年一直待在一个单位,从事一个领域研究,靠什么支撑?“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吃的苦比较多,所以珍惜机会,总觉得(读了那么多书如果不从事本行研究)有些可惜。”谈及自己多年科研心得,蒋宗勇表示,科研工作者需要有定力,要结合产业和地方选准方向,选准方向后要持之以恒地钻下去,忌盲目跟风和泛而不精,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统筹】曹斯
【记者】占文平
【校对】曹柏英
【通讯员】邹文平
编辑 陈伊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