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专家来支招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科学谋划、系统部署今后一段时间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
广东该如何落地?记者采访相关业内专家,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施情况,就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相应建议。
推进城乡一体化管护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规划》提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义强认为,广东经过前期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改造,尤其是“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当前乡村建设面临新的情况与挑战,如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适宜现代农村居民生活的环境方面仍相对不足。
“乡村建设应进一步拓展内容,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解决‘进一步改善’的问题,深化与乡村建设相关的软件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刘义强认为,各地可因地制宜进行有特色、有地方性需求的乡村建设,例如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建设乡村服务中心或经济中心,以此提供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完善硬件与软件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刘义强注意到,《规划》明确要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如何理解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在他看来,过去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推动力量转变为以城市可以提供的良好生活就业生态和居住服务空间等,吸引服务于农村转移人口,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在广东,要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需有步骤地降低户籍登记门槛,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同时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保障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利益有效均衡。”他补充道。
此外,《规划》还提出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管护机制,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乡一体化管护。
“过去,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运转分开,乡村依靠自身力量管护,导致管护机制薄弱,基础设施损坏后难以及时维护。”刘义强建议,经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区域,可以凭借较好基础进行先行探索,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管护,有助于提升这些区域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其他区域探索责任清晰、管护条件和成本相对合理的新方式,助力“百千万工程”。
构建县域经济体系
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县域是城和乡的结合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成为《规划》重点部署的工作内容。
过去一年,随着“百千万工程”实施,广东县域发展跑出“加速度”,57个县(市)整体经济增速快于全省,新增9个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县、21个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同时,开展第二批301个典型镇建设,推动65个中心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乡镇综合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磊看来,广东县域经济情况体现着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集聚效应。下一步,应在“百千万工程”指引下,根据各县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科学确定发展定位和路径,通过分类施策、产业协同、财政支持、城乡融合深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对此,《规划》提出以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打造现代乡村产业走廊。张磊认为,广东拥有荔枝、菠萝、茶叶、丝苗米等特色农产品资源;近年来,全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连线成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风貌、发展乡村产业,打造现代乡村产业走廊基础扎实。
围绕相关农业产业,目前全省共建成11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84个农业产业强镇。同时,省农业农村厅正在制定行动方案,培育壮大粮食、蔬菜、岭南水果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甘薯、茶叶、南药等2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在广东的实践中,乡村产业发展正日益成为带动人口加快向县城集聚的重要因素。得益于此,茂名高州等地,去年新增进城农村人口等关键指标迎来上涨,城乡融合进程加快,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迎来重要机遇。
“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是《规划》所作主要目标之一。张磊认为,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农业科技、发达的制造业与物流体系、成熟的市场与品牌建设、完善的政策支持与财政保障等,共同构成了广东在该领域的突出优势。
“下一步应细化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落地措施,包括优化产业链布局,持续创建产业集群;强化科技与创新,推广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加快推进农业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拓展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张磊说。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主动探索新型集体的实现模式
张磊还注意到,对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文件用了较大篇幅进行部署,并把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作为34项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
广东始终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头等大事。2024年,广东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355.1万亩,粮食总产量1313.4万吨,实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三增”,其中单产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广东也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和人口第一大省,目前口粮自给率整体不高。”张磊说,主销区依靠省域间的粮食流通协作与适度进口是常态化路径,粮食跨区域供需压力较大,必须在多方面建立粮食产销协作的保障机制。
张磊建议,除了鼓励广东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粮油加工企业与主产区深入合作和“双循环”下用好适度进口外,在产销区粮食补偿机制的具体操作层面,应把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尤其还应统筹考虑粮食储备、进口配额、常住人口规模、食品及饲料加工、饲料粮等粮食消耗量纳入一揽子指标;包括基于大食物观下考量口粮与其他食物的消耗与折算问题,最终建立产销区双方激励相容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规划》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明确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广东各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建成更多集体经济强村,无论是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还是村组两级集体总收入,均为全国第一。
去年底,广东还出台全国首部专门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以法治之力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村‘两委’领办,在此前提下,农户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经济、股份经济等都可以各显神通。”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建议,广东应鼓励各地的村“两委”,立足资源禀赋,主动探索新型集体的实现模式、经营模式,培育本村的合作社、加工企业、旅游公司等,扎扎实实发展好实体经济。
原文链接:https://www.southcn.com/node_b876a0e17f/46fb226f7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