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媒体聚焦

【土特产系列】岭南佳果如何名动全国?

农业科技全产业链支撑,果树变身“摇钱树”
时间:2023-10-16 12:02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1.png

  开栏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在农业科技等力量的赋能下,广东一批“土特产”走出一条丰收之路,成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强大助力。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东‘土特产’”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随着热闹的上市季过去,汕尾广袤的荔枝林渐渐恢复平静,关键的秋梢管理工作正有序开展,为来年的丰收做准备。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下称“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与汕尾政府、果农的共同努力下,“凤山红灯笼”荔枝打响名气,粤东地区没有名优荔枝品种的情况成为历史,全国各地对其青睐有加,助推产业振兴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

  在湛江徐闻,“菠萝的海”同样在专家指导下开展精细管理。有赖于“12(2)3”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的应用,30多万亩徐闻菠萝正沐浴着光和热,来年春季的丰收可期。

  “粤东没有好荔枝”成为历史

  作为我国南方省(区)的优势农业产业,虽然全省沿海均有荔枝种植,但长期以来,粤东地区一直缺乏能发挥“龙头”作用的名优荔枝品种,丰产不优质、优质不丰产的问题长期存在,影响产业发展。

  名优品种的空白也意味着机遇。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下称“果树所”)副究员严倩介绍,针对这一情况,该所荔枝资源与育种团队充分利用其建有的世界上资源数量保存最多、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管理最规范的国家级荔枝种质资源圃,在652份荔枝种质资源中筛选培育出有丰产、优质、特殊香型、抗裂果和耐贮存等优异性状的新种质,并开发出“凤山红灯笼”新品种在汕尾推广。

  “凤山红灯笼”果实正心形,果皮鲜红色,果肉爽脆细嫩,不流汁,味清甜,盛产期亩产可达1714千克,其问世使粤东地区终于拥有高产、优质、抗裂的荔枝品种。然而,如何使“风山红灯笼”从优良走向名优,取得农户信任、市场认可,成为果树所面临的全新课题。

  “汕尾地区以前种植的荔枝一直是大核低效的怀枝、黑叶等传统品种,优良品种换种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团队成员蔡长河研究员说。从这一问题出发,团队10年来坚持在稍期管理、花芽分化、授粉受精、膨果等关键时期到田间地头进行示范指导,果农遇到技术难题时,团队也随时到场解疑。“3个多小时的车程,几乎每月都要过去1至2次。”蔡长河说。

  打通推广种植的环节后,“凤山红灯笼”名气渐响。2019—2023年,“凤山红灯笼”连续5年被评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在广东“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助力下,该荔枝品种走出广东,被重庆、杭州等地评为“消费者最喜爱品牌”,成为汕尾乃至整个粤东地区的名片。目前,“凤山红灯笼”售价达25—50元/公斤,价格远高于一般品种。

  政企研农共建“菠萝的海”

  菠萝与荔枝并列,同为我国岭南四大佳果。近年来,徐闻菠萝种植面积与产量都得到快速提升,消费者为徐闻送上“菠萝的海”的美称,徐闻也成长为“中国菠萝第一县”。

  然而,早些年,徐闻菠萝产业发展也曾遭遇重重困境。有果商告诉笔者,当时在徐闻采购时,一不小心就会收到“黑心菠萝”或“水菠萝”。

  菠萝要健康,产业更要健康,科技支撑必不可少。针对相关问题,省农科院菠萝研究团队已连续多年开展攻关。尤其是近年来,果树所和院属多个专业研究所“组队”,形成科技助农“主力军”。

  果树所研究员刘传和介绍,近年来,省农科院与市县级农科机构组成“省市县”联动的菠萝专家团队,与当地多家企业、家庭农场联合,建立了主栽品种“巴厘”的高品质种植示范基地,应用推广菠萝优质高效种植“12(2)3”模式和广东“巴厘”菠萝生产技术方案,提高了菠萝果实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黑心病”“水菠萝”的发生。

  除了主要品种“巴厘”,专家团队选育的优良新品种“粤甜”“粤彤”菠萝也在徐闻种植示范,丰富了当地品种结构。随着良法良种逐渐成熟,团队还在徐闻组织当地农业科技部门开展菠萝产业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种植企业、种植户、地方农业技术人员共1500多人次参加培训。

  菠萝品质提升,也带动当地生产企业、合作社、协会等机构快速发展,“联农带农”作用凸显。徐闻获得“中国菠萝之乡”“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等一系列荣誉,徐闻菠萝则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徐闻菠萝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产量超过70万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