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媒体聚焦

【南方+】惠州盐碱地种上致富粮

时间:2022-08-24 09:12 来源:南方+ 【字体:

  立秋过后,南粤大地已褪去了烘烤的热浪,而连日来的阵雨,更是给大地降温了不少。此时,惠州的大部分农田里,第二茬水稻已生长到半腿高度,在充沛的雨水和日照下,长势茂盛。

   南方+ 乌天宇 拍摄

  然而,在铁涌镇临近考洲洋的一片农田里,秋种水稻却刚刚开始。“田地终于有生机了!”虽然与最佳种植期擦肩而过,但看着原本因土地盐碱而撂荒的稻田重现生机,铁涌镇农业农村办主任林汉其依然难掩激动。

  这是惠州全市首次对盐碱地稻作改良,也是着力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一幕。当前,惠州农技部门通过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优势,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为粮食安全和产业振兴作出了有益探索。

  唤醒撂荒盐碱地

  在河潭村,眼前的200多亩水田曾是一片荒废了30年的盐碱地,由于常年海水倒灌,导致田土盐度逐年上升,作物产量低、种植效益差。“之前有人尝试复种,但产量难以达到预期,种多少、亏多少。”眼看着良田逐渐盐碱化,林汉其很是惋惜。

  林汉其回忆,上世纪60、70年代,铁涌公社大兴围海造田、围海造塭等工程,用于发展农业和养殖业。然而,由于距离考洲洋较近、地势低洼、水利设施陈旧,近年来时常发生的台风暴雨天气,导致农田频频遭遇海水倒灌。长年累月后,农田变成了盐碱地,种植的作物越来越低产,直至荒废。

   南方+ 乌天宇 拍摄

  “这片耕地距离考洲洋仅200米左右,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后,没有村民再来种田了。”顺着林汉其指着的方向望去,虽然土地平坦,但却杂草丛生,只有几头水牛在“孤零零”地吃着草。

  记者扒开杂草看到,由于海水侵袭,田埂上一些土壤呈现黑灰色,并布满了碎贝壳,闻上去有股海腥味。

  “含盐量高是这块田地的主要问题。”杨锐是广东金唐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这片盐碱地改良的承包企业。一个半月前,在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介绍下,该公司与村里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着手盐碱地改良工作。

  “我们通过土壤送检发现,这片农田盐分含量是普通农田的4-5倍,一旦再次发生海水倒灌时,土壤盐度还会继续上升。”杨锐认为,对于这片盐碱地的改良,关键是控制海水倒灌发生。在改造过程中,团队除了做好对原有盐碱土质进行淡水洗田,施用改良剂进行化学中和、客土覆盖等,还重点整改了农田周边淡水水渠,确保可持续性保持低盐状态,以满足种植要求。

  如今,经过改良的水田,被重新种上了水稻。“目前土壤盐度已降低到适种范围。”杨锐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刚刚经过土壤改良,农田还不能承受大型机械种植,加上考虑到下层土壤可能盐度依然很高,所以此次种植采用了人工抛秧的方式,确保秧苗根系土壤环境。

  当天上午,趁着清凉,十余名周边村民被请来集中抛秧种植稻苗,即便没有机器帮忙,人多心齐下,秧田里很快披上了一层嫩绿。

  据了解,该公司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农产品供销合作,稻米产出后将不愁销路。杨锐计划,如果此次能够成功种出产量较好的水稻,并在冬季能接续种植马铃薯,将让这里的土地重新产生收益。

   南方+ 乌天宇 拍摄

  优选耐盐水稻种植

  事实上,盐碱地并非不能种植,而是作物产量极低。

  “土壤盐浓度在0.3%以上,科学上就认定为对农作物种植有害,很多作物都难以高产。”省农科院水稻所超级稻育种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强介绍,在高盐环境下,可造成水稻产量减半,商品性也大打折扣。

  张强进一步介绍,在广东沿海,不同区域的临海农田含盐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纯海水里的含盐量可达2%,离海越近浓度越高。

  对于南方沿海的稻作区来说,通过物理、化学、生态等方式对盐碱地进行土壤改造后,培育和种植耐盐碱作物发展盐碱农业,是盐碱地改良的最终目的,也是众多农业研究机构努力攻关的科学课题。

  不过,科学、精准选育出耐盐作物并非易事。资料显示,我国水稻耐盐性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七五”期间启动了国家水稻种质资源的耐盐性鉴定,以此开启了全国范围的大协作,取得一定进展。

  然而,由于国内没有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的通道,因此一直没有耐盐碱的水稻品种通过审定,从而不能将其产业化。2016年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启动,2020年首批4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惠州这次改良的盐碱地,种植的便是来自广东省农科院的耐盐水稻品种,也是华南地区唯一得到国家审定的耐盐稻种——广红3号。

  研究显示,“广红3号”属常规稻优质红米品种,其耐盐性综合鉴定级别表现为0.5%盐浓度下苗期耐盐级别为2级,0.4%盐浓度下全生育期鉴定级别为2级,在南方稻区沿海区域推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实际种植推广中,“广红3号”不仅具备较强的耐盐性,也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在滩涂盐地种植,该品种比一般水稻品种亩增产稻谷70—100公斤。”张强介绍,目前该品种已被省内多家合作社引进,在陆丰、阳江等地大面积推广,已逐渐形成成熟的稻米产业链,通过品牌化营销畅销市场。

  试验示范树立样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大量农田被占用,加上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优显重要。

  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1亿亩可通过土壤改良的方式改造成良田,生产出来的粮食相当于多养活8000万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也是珠三角地区沿海区域之一的惠州,拥有281.4公里海岸线,沿岸分布有大量滩涂农田,因海水倒灌、水利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形成的盐碱地也不在少数。

  “尤其在环考洲洋、稔平半岛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但由于地势低洼、海堤设施不完善,常年的海水倒灌和积水造成土地的盐分集聚,日积月累导致土壤含盐量高,大量土地无法种植作物而丢荒。”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作部部长祝升直说。

  今年以来,惠州各级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并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而实施盐碱地稻作改良,则是惠州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首次尝试。

  祝升直介绍,为做好多年撂荒盐碱地复耕复种,该中心先后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实地调研,因地制宜找准对策,对盐碱地复耕的土壤改良、土地耕作、种植模式、品种选择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给予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并协调企业共同参与盐碱地改良工作。

  目前,该中心在铁涌镇组织开展盐碱地复耕复种200亩,在做好配套盐碱地水稻栽培技术试验和示范的同时,还将在平海镇碧甲村开展复耕复种225亩,主要种植耐盐水稻品种南桂占、海湘30等。

  “惠州对盐碱地的改良仍在探索阶段,我们将根据不同地块尝试不同品种和技术,比如功能性、保健型等水稻品种,既实现经济价值,也解决复耕复产问题。”祝升直说,将继续引进推广一批良种、良法、良机,探索多种复耕模式,为全市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提供技术支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