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解剖结构对旱育秧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旱育秧具有苗体矮、叶片短、出叶慢、分蘖多等外部形态;叶鞘基部机械组织比水秧发达、茎节横切面维管束比水秧多、叶片细胞体积排列紧、气腔小、原生质浓度高、染色深等内部结构特点。另外,对从苗体养分测定中还发现,旱育秧体内全氮、淀粉、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水育秧、在氮素营养中非蛋白质氮高于蛋白质氮,硝态氮的比例高于胺态氮等特征。明确了旱育秧具有抗旱和耐低温特性的机理。
二、从水分生理角度,研究了不同叶龄期秧苗对土壤水分亏缺的反应,并通过大田和人工气候室模拟试验,对旱育秧苗进行了抗寒性鉴定。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旱育秧播种出苗的土壤水分临界指标、秧苗形态指标及播种、移栽的温度临界指标,为旱育秧适期播栽和苗床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通过组织解剖、根箱观察、盆栽试验、同位素示踪、根系伤流量和萘胺酸氧化力测定等方法,对旱育秧根系的组织结构、形态特征、数量增生、功能变化等问题,从苗期到本田期都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阐明了苗期深层根、浅层根及潜伏根形成的条件和作用,分析了本田期新根“爆发力”的作用及其形成机制,探索了旱育秧根系优势在全生育期的延续效应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四、我国北方稻区和日本国水稻旱育秧皆以旱育小苗为主,本项研究了旱育大、中、小苗与晚、中、早茬系列育秧配套技术,制定了南方稻区双季早稻、麦茬中稻——再生稻、麦茬稻、双季晚稻及旱育抛栽技术的规程,是旱育秧技术不再受地域、品种及茬口的制约,为南方稻区大范围、大面积推广旱育秧技术提供了技术理论。
1992~1997年,该项目在全国7省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1562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3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