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稻研究所 > 科学研究 > 科技成果 > 获奖成果

水稻抛秧及其配套技术(与前不同)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 【字体:
成果名称水稻抛秧及其配套技术(与前不同)
登记年份1997
级别省级
奖项科一等
证书号农-1-001-02
获奖单位及排名 
本单位获奖人员及排名梁友强 李康活 梁成英 罗家馏 蔡汉雄 黄庆 梁权 刘怀珍 卢德诚 潘玉燊 毛壁君
授奖部门 
获奖时间(证书日期) 
备注 
详细介绍


    水稻抛秧是我国稻作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然而,在人多田少,粮食不足的广东,抛秧稻能否高产的问题一直困扰技术推广部门和影响农户应用的决心。因此,突破抛秧稻高产与超高产的配套栽培技术难关,对抛秧稻作的推广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广东省农业厅粮油生产处共同进行水稻抛秧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取得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研究所于1985年引进日本水稻纸筒育苗抛秧技术,结合我省水稻生理及土壤特点,进行水稻纸筒育苗抛秧技术及育苗纸筒国产化的研究。采用水稻纸筒育苗、抛秧与拨秧人插方法对比测试,进行了水稻纸筒抛秧的生育和生理特征的研究。① 经10℃低温的处理,纸筒秧抛秧移栽后抗寒性较强,但到适龄期要及时抛植,否则容易死苗;② 本田前期株高增长快,出叶和分蘖速度快,分蘖数多。中期最高茎数多,叶面积指数较高,但株型较矮,茎态散生,田间透光良好。后期青叶枯死速度慢;③ 前、中期根干重较小,齐穗以后至完熟期根干重比拨秧人插大。由于根层浅,根数多,表根比重多,各生育期测定根活力均较强;④ 分蘖盛期氮素水平较高,幼穗分化后下降幅度较大,齐穗后降幅较小。14C的同化力中后期较强。14C同化物在穗部的分配率高;⑤ 产量构成特点是每1/15公顷穗数较多,每穗粒数较少。生育、生理特点是前期快发,中期散生,后期慢衰。制定出一套水稻纸筒育苗抛秧配套栽培技术。① 育苗。选择地势较高、不积水、近水源、运秧方便的空地、旱地作秧地、播种前在畦面展铺宽0.9m,长5.3m的止根纸,将2册纸筒拉开并排在止根纸上,常规稻品种每2册纸筒用种量2.0~2.5公斤,杂交稻则为1.5公斤。种子浸种催芽后与肥料、泥粉充分拌匀后装入纸筒,慢慢淋水,早稻播种后覆盖尼龙薄膜,一般7天揭膜炼苗,抛秧前6~7天完全揭膜。② 抛秧。早稻秧龄15~20天,晚稻7~10天秧龄则可抛秧。抛秧时,抓秧用力向空中抛出3~4m使纸筒秧分散,均匀落到田内,第一次全面抛下秧苗70~80%,余下部分逐筒掷到稀疏的田内。平躺泥面的纸筒秧早稻7~10天,晚稻4~5天后,秧苗自然直立生长。成功地完成了育苗纸筒及其加工设备国产化研究和生产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① 研制出育苗纸,纸筒早造30天,晚稻15天不腐烂;② 筛选出国产使用的止根剂,比日本寒冷沙吸药垫底,用药减少80%,采用止根纸垫底方法,药量少,成本低,秧苗不串根,使用方便;③ 1987年设计、装配成第一台水稻育苗纸筒作样机。1988年设计、加工出第二台纸筒制作机,日产育苗纸筒1440册可供48公顷稻田使用。年生产能力可达1.33万公顷。④ 用蜂巢状排列粘合成的纸筒册装载营养土育苗,册底垫止根纸,根系不会深扎缠绕,淋水后纸筒间轻易分离,取秧不费力,抛秧比人插工效提高8~10倍。1986年开始全省设15个点试验测定高产潜力,连续几年各地相继出现高产纪录,1989年恩平县牛江镇创1/15公顷产513公斤,1990年早稻东莞东坑镇创1/15公顷产505公斤,东莞望牛墩镇创1/15公顷产674公斤等高产纪录,证明纸筒育苗抛秧栽培具有传统种植方式同等的高产潜力。全省的佛山、东莞、江门、新会、花县、恩平、四会、中山、三水、番禺、顺德、陆丰、宝安、英德、惠阳等共43个县市及各类农场进行了应用及推广,累计纸筒育苗抛秧应用面积1.33万公顷以上。2、从1991年开始引进成本较低的水稻塑料软盘育苗抛秧技术,在引进国内水稻塑盘育苗抛秧技术的基础上,吸引和总结我省水稻纸筒育苗抛秧栽培经验,总结出一套水稻软盆抛秧稻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塑盘抛秧的生育特性及根与分蘖生长的前期优势和群体生长量优势的研究。提出塑盘抛秧各生育期根量大、活力强、分布表层较多,前期优势更明显;分蘖早,苗数增长快,有效分蘖节位低,成穗蘖多,叶面积发展快,封行期和苗峰期提早,秧苗期地上部个体生长慢,但本田期生长加快,弥补其生长不足,群体生长量具有优势,中期植株全氮含量下降明显。研究了抛秧稻群体生物量增长动态与增产潜力关系。提出了塑盘抛秧栽培群体干物日增量以中期最高,根、叶、茎、穗同时增加,增多部分分配给叶高于茎,但叶片变薄、比叶重下降等生物量增长规律。研究了抛秧稻的增产机理。指出抛秧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第二次分蘖穗和齐穗后茎叶累积的同化物向谷粒运转较多,抛秧增产潜力源于有效分蘖干物库容量、叶片总光合同化产物运转流量等的增加以及栽培技术效应等。改进了抛秧栽培肥水控制策略,提出提高秧苗素质除以培养土或薄施秧苗肥外,播种时可用育秧调施剂或一叶一针期配施多效唑,前期施肥应以满足地位蘖生长需要并使够苗后能控苗稳长的原则,适当减少前期施肥比例与苗数控制措施配合,中期壮茎与增穗增粒的调控策略是增长粗肥和分化肥,后期壮尾肥、壮尾水是增强光合产物生产与运转能力的养根保叶的有效措施。 抛秧比人工插秧提高功效8~10倍,免除拨秧、插秧两弯腰之苦,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具有省工、省秧地、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及增产显著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村接受。应用本项综合配套技术在我国首次突破抛秧高产技术难关,实现抛秧稻单季1/15公顷769.6公斤,创我省抛秧高产纪录及我国双季晚稻抛秧高产纪录,解决了“抛秧难高产、是粗放栽培”的认识。这一高产技术的突破,迅速带动了全省抛秧技术的推广和各市县涌现出一批抛秧高产田,一般1/5公顷产450公斤左右,比大田人插栽培1/15公顷增产稻谷20~30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20~140元。我省水稻塑盘抛秧面积迅速扩展,应用面积从1992年的2266公顷发展到1996年的52.4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抛秧面积的39%,1997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面积达到95万公顷,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36%,占全国抛秧面积的31%,成为我国抛秧发张最快、应用面积最大的省份。累计应用面积达167万公顷,创社会经济效益28亿元。该成果整体研究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水稻育苗纸筒国产化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

地址:广州市金颖东一街3号    邮编:510640

粤ICP备1610136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