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植保所在草甘膦抗性杂草进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3-08-18 18:31 来源:植保所 【字体:

  近日,植保所杂草防控课题组联合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相关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科院大类一区,IF=16.6)上发表题为“Subtelomeric 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 copy number variation confers glyphosate resistance in Eleusine indica”的研究论文。植保所张纯研究员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Nicholas A. Johnson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西澳大学余勤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Eric Patterson教授和田兴山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美国密歇根大学Nathan Hall博士参与该项工作。

  草甘膦是全球产、销、用居首位的非选择性除草剂。牛筋草是一种全球性恶性杂草,在华南地区广泛发生,前期研究发现广东地区绝大多数牛筋草种群通过EPSPS基因复增对草甘膦产生抗药性。但由于全球杂草基因组学资源有限,EPSPS基因复增的起源和分子机制在许多草甘膦抗性杂草中难以解析。

  本研究通过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了草甘膦敏感型和抗型牛筋草高质量基因组资源。利用该基因组及重测序信息等,对草甘膦靶基因EPSPS的新增拷贝序列进行了精细组装和分析,明确了EPSP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同时发现在草甘膦抗性牛筋草中,EPSPS基因与其它几个基因融合后形成复增片段“EPSPS- cassette”插入到基因组的一个或多个亚端粒区域,这些区域的中EPSPS基因的复增可能是通过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不均等交换发生的。本研究拓展了对染色体亚端粒区作为新变异发生区的重要性的认识,为除草剂抗性进化研究开辟了新视野;研究成果是牛筋草基因组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为除草剂的研发和新作用机制除草剂的创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2568和31871984),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9B121201003),美国密歇根大学基金项目(DGE-1828149和T32-GM110523)和澳洲GRDC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407-6

图片1.png

图片2.png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