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做杂交稻育种的领跑者_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杂交稻研究开发团队|不忘初心,做杂交稻育种的领跑者

时间:2020-12-24 10:24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米饭这种陪伴在人们餐桌上近千年的主食,一路见证着时代的发展。粒粒晶莹、颗颗饱满的米饭作为国内最受欢迎的主食,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水稻人”的心血,蕴含着诸多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
  今天这篇故事的主角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优势学科团队—杂交稻研究开发团队。

薪火相传,弘扬劳模风采
        杂交稻研究开发团队是一支年富力强的队伍,他们肩负人们舌尖上的美好期待,一直奔跑在杂交稻超级稻优质化的路上。团队拥有科研骨干10位,其中博士学历7人。团队10位科研骨干均是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近五年,团队成员晋升正高职称1名,晋升副高职称3名,培养研究生2名,与外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1名。学科带头人王丰研究员荣获“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和“全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个人”称号。团队成员入选院青年研究员1人,入选院A类优秀博士1人。

图片说明

  杂交稻研究开发团队立足南方稻区对优质高产杂交稻的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品种研发和产业服务,通过研发和示范推广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极大地提高了广东省乃至南方稻区杂交稻的超高产、优质化水平和生产效益,成果不断。
  一个强大的团队,总离不开一名优秀的舵手。杂交稻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丰就是这样的一位领航人。老一辈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风采在王丰身上得到传承,使水稻人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锐气得以继续散发光芒。

图片说明

  在数十年的研究中,王丰研究员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863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农业科技攻关等研究课题20多项。从育种方案设计、亲本材料选择、定型、测配乃至区试、推广示范等每一个环节,他都予以高度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王丰研究员带动团队成员成长和发展,使团队内形成潜心研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迄今,他带领团队育成的杂交稻成果累计推广应用超2亿亩,增产稻谷90亿公斤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提高杂交稻研发能力,抢占科技创新高地,杂交水稻团队通过派出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十三五”期间引进博士2名,招聘进站博士后1名,并前瞻性地开展了基因编辑、单倍体育种、基因组选择等新领域探索,为未来的高效育种做好技术储备。

硕果累累,超级稻与优质稻成果不断
     随着人口膨胀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产、优质水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杂交稻的超高产、优质化育种,成为新时期亟待突破的重要目标。围绕杂交稻的高产优质育种,杂交稻研究开发团队同时从优质的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制入手,取得丰硕成果。
  团队通过塑造光能高效利用的多穗型恢复系株系,扩大遗传距离、聚合品质与抗性等技术途径,培育了国内外第一个光能高效利用的优质、抗病、多穗型恢复系广恢998、广恢1002等。这些恢复系粒型细长,米粒心腹白少,品质达到国标优质2级。利用广恢998配组育成的系列组合连续13年在广东种植面积达66.7万公顷以上,连续12年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累计种植面积800多万公顷。成果于2019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利用广恢1002育成的吉丰优1002不仅高产,而且高抗稻瘟病、中白叶枯病,耐肥抗倒,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成为近几年广东省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弱感光型超级杂交稻。
  在杂交稻优质不育系育种研究方面,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团队从国内外众多资源材料中,精心筛选出粒型细长、透明度、心腹白少和食味佳的优异亲本IR58025B和米31等,先后育成优质不育系广泰A、泰丰A等。其中泰丰A粒型细长、心腹白少、整精米率高、食味好,是目前我国杂交稻优质化育种最重要的亲本之一,其育成与应用,标志着我国籼型优质杂交稻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图片说明

泰丰优208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食味评鉴中获得金奖

  2016-2020年,杂交稻研究开发团队主持育成不育系8个,主持育成新组合26个通过审定,获新品种权25件,发表研究论文18篇,品种年推广面积300万亩以上,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片说明

团队育成的吉丰优1002,广东省第一大杂交稻品种

面向前沿,促进种业发展
     科技创新是服务产业的源头活水。为进一步提高杂交稻的育种效率,杂交稻研究开发团队瞄准水稻遗传研究前沿,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同时,团队还针对华南光温条件和生产实际,开展了华南稻区杂交稻恢复系理想动态株型和光能利用率研究,以及水稻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杂交稻高产育种理论。
  团队一面瞄准科学前沿,一面紧密对接产业。为了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杂交水稻团队积极构建了杂交稻产业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和种业发展。团队先后和广东省金稻种业公司、湖南优至、江西现代、武汉弘耕种业、江西科源种业、中国种子集团等国内多家企业合作,极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开发。
  十三五期间,杂交水稻研究开发团队先后转让了泰丰A、广恢1002、客都寿乡1号、广泰A等新品种,转化收益1275万元,实现了较高的成果转化率,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除此之外,团队首席王丰研究员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及时提出振兴广东丝苗米工程的政协提案,积极参与组建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并担任了联盟副理事长和专家技术委员会的主任。
  丝苗米是广东地区传统的优质大米类型,因其晶莹透明、米饭软硬适中、芬香可口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传统的增城丝苗、马坝油占曾经驰名中外,广受欢迎。然而,由于产量低、易倒伏、抗性差,这些传统品种已无法支撑现代丝苗米产业发展,丝苗米产业也因此进入低谷期。
  客都寿乡1号、象竹香丝苗等是杂交稻研究开发团队选育出的新品种,已开始成为丝苗米产业园的核心品种,在新时代背景下,这将为重振广东丝苗米产业的振兴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新品种培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以及区域布局和品牌打造,广东丝苗米产业重焕生机。2020年,寿乡1号和泰优1002一起,荣获海南省第二届“海南好米”评选金奖。

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杂交稻研究开发团队共有10名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他们充分发挥水稻专业优势,积极投身科技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积极投身“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支撑服务。通过多年连续多代的系统选择,培育成丝苗米新品种客都寿乡1号,该品种植株较矮,抗倒性优于目前普遍应用的高档优质丝苗米品种象牙香占,整精米率明显提高,米饭也相对稍软,粒型细长,晶莹剔透,符合丝苗米品种标准级和打造蕉岭长寿米地方特色产品需求,成为支撑蕉岭丝苗米产业园的核心品种之一。为确保丝苗米产业园的种子供应,从源头上提供科技保障,品种核心研发人王丰研究员、李金华副研究员等多次率领技术人员赴蕉岭指导品种提纯复壮和除杂,保证高质量高纯度的种子,并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示范。通过当地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合作,客都寿乡1号逐渐扩大种植面积,正在成为蕉岭县今后主打的稻米产品,为保障蕉岭发展特色丝苗米和提升蕉岭县丝苗米品种竞争力提供了根本保障。

图片说明

  2018年开始,团队科技特派员在肇庆市怀集县进行精准扶贫,对接了怀集县3个省级贫困村,以发展优质稻生产为主线,围绕优质稻品种筛选、优质稻种植、优质稻商业化生产等开展了示范、培训和帮扶,先后派出专家26人次对楼边村、团结村和岗脚村3 个省级贫困村进行指导和现场培训,培训农户102人次,筛选出在当地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的优质稻新品种特优2068和广8 优165等品种进行示范和推广,全程提供技术品种和生产技术支持。通过和当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帮助构建优质稻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商业化种植模式,发挥了良好的科技示范和技术帮扶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图片说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杂水稻研究开发团队人员心中,水稻育种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现在,团队带头人也进行了顺利交接,十四五期间,在新的学科带头人柳武革研究员的带领下,团队将走强强联合的路子,和中国水稻所钱前院士团队、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龙艳团队、江西农科院颜龙安院士团队等开展紧密合作。杂交稻研发团队将继续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高产、优质、抗病虫育种道路上,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服务产业,继续勇攀杂交稻科技研发的高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