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稻研究所 > 行业动态

农业部 科技部关于开展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学习活动决定

时间:2014-07-24 00:00 来源: 【字体:

农科教发〔2014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科技(厅、局、委、办):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19578月在北京成立,19583整建制迁到河南省安阳市白璧镇大寒村57年来,中棉所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农业农村一线,艰苦创业、勇克难关,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建所以来,中棉所累计培育棉花新品种88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2项;1990-2010年间,培育棉花品种累计推广3.57亿亩,占同期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26%,最高年份达50%。为学习中棉所的先进事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部、科技部决定在全国农业和科技系统开展向中棉所学习活动。

一是学习中棉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建所初期,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科研深入生产、深入群众”的号召,毅然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物质生活,举家迁往棉花主产区、穷乡僻壤的安阳县白璧镇大寒村,潜心研究棉花生长特性,精心培育棉花新品种,热心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我国棉花产业发展奉献了青春和热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一代代薪火相传,支撑中棉所持续攻克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取得一项又一项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要认真学习并大力发扬中棉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敢于担当、敢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二是学习中棉所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始终贯穿于中棉所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棉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科技创新,建国初期为解决棉花产量偏低难题,协作推广药剂拌种,实现了棉花亩产历史性翻番;粮棉争地矛盾日益突出时,及时培育出中棉所10号和中棉所16,创立了长江、黄河流域麦棉两熟耕作模式,缓解了粮棉争地矛盾;棉花大面积流行黄、枯萎病时,及时选育出既抗黄萎病又抗枯萎病的新品种中棉所12,攻克了枯黄萎病难题,促进了棉花生产发展;棉铃虫灾害使我国棉花产业濒临绝境时,大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协同攻克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育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要认真学习并大力发扬中棉所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科技创新的重大历史机遇,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三是学习中棉所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优良品质。自1958年落户安阳县白璧镇大寒村以来,中棉所人始终奋斗在棉花生产一线。到上世纪70年代,中棉所育成棉种在各项性能上已经超出进口棉种,以中棉所12为代表的国产棉几乎覆盖了中国大地。“要想富,种棉花”,成了当时很多农民的致富口号。新世纪以来,针对我国棉花产业向滨海滩涂、西北内陆盐碱旱地转移的演变趋势,中棉所主动调整科研力量与研究方向,提前布局试验基地,开展抗旱耐盐碱新品种培育与盐碱旱地植棉新技术研究,以优异种质材料驱动品种遗传改良,以基因组计划规划分子育种蓝图,以高效理论技术支撑生产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棉花种植区的调整提供了技术和品种储备,有力支撑了我国棉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挑战更严峻。要深入学习中棉所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优良品质,放下身段,俯下身姿,全身心投入到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伟大事业中,倾力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全国农业、科技系统要充分认识开展向中棉所学习的重要意义,把学习活动作为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武器,紧密联系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务求实效。要抓紧研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掀起学习高潮,及时总结进展成效,广泛进行宣传。要通过学习活动,使农业、科技系统的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为我国农业和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地址:广州市金颖东一街3号    邮编:510640

粤ICP备1610136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