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体系对粮食增产贡献巨大
记者: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对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做了哪些贡献?
程式华:一是体系专家及其所在团队每年选育、审定的新品种达到100多个,特别是中嘉早17、内5优8015、淦鑫203等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表现非常突出,相继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或被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如高产专用型早稻中嘉早17获得农业部超级稻认定,在湖南、江西等早稻主产省大面积推广,亩产比当地其它品种增产10%以上。这些新品种对粮食增产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二是体系的栽培与土肥功能研究室联合各个综合试验站开展并完成了水稻育秧、高产、优质及肥水试验,集成提出了水稻肥水高效利用等管理技术20套,并在30个百亩方、15个千亩方、8个万亩方上开展试验示范,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2009年7月13日,湖南省农业厅组织专家,按照农业部高产创建验收方法,对醴陵市泗汾镇5600多亩超级杂交早稻“三定”栽培技术应用示范区进行了随机抽样实割测产验收,平均亩产582.6公斤,比当地非示范区增加76.5公斤,增产15.0%。三是技术指导解农忧。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积极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百日科技服务行动”等一系列科技服务活动,面对面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系列活动,提高了稻农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为水稻连续增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记者:近年来,面对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现象,体系的专家是如何应对的?
程式华:面对这种形势,体系专家积极行动起来,组成专家组分兵行动,及时深入基层指导生产,主动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广泛开展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在广泛征询专家意见基础上,形成领导部门决策建议,为各级政府指导水稻生产建言献策。2010年2月,西南发生旱情,体系专家在分析有关数据的基础上,向有关部门提交“关于预防云南旱情对水稻生产影响的建议”,引起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建议成为有关省开展抗旱的基础材料,有的省份直接引用体系专家的研究数据。同年3月和4月份,为配合农业部抗旱科技服务活动,产业体系分别派出育种、栽培、植保、机械等岗位专家,以及综合试验站站长多次赴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深入干旱严重的县、乡、村考察,开展现场指导,提出推广稀播旱育秧、集中旱育秧、等雨插秧技术和加强政策扶持等20余条技术建议,被各地农业部门作为政府水稻抗旱意见。除了应用现有技术消除或减轻自然灾害外,体系专家近年来还开展了针对高温、低温等环境胁迫的稻种资源创新等前瞻性研究,期望从品种特性的角度应对今后的气候变化。
记者: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自成立以来在体制方面有哪些创新?
程式华:他们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方面入手。在管理体制上,1.建立了完整的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体系设置6个功能研究室、35个科学家岗位,涵盖育种与繁育、栽培与土肥、病虫害防控、机械化、产后加工、产业经济等学科领域;设置了50个综合试验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20个水稻主产省。总体上看,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将管理体系各自为政、研究方向重叠、研究内容重复的科技创新力量,基本整合成一支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的科技创新队伍,从而构建形成了从源头创新到试验示范的较为完整的产业技术支撑系统。2.建立了体系内部的统筹协调制度。近年来,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育种材料交流、学术报告会、现场观摩会、年终考评会等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健康、较快发展。3.实施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体系成立了执行专家组,由首席科学家、功能研究室主任、研究岗位和综合试验站代表共同组成,负责实施各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中的相关任务;组织开展相关科研活动;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业务活动。
在运行机制上,实行育种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产业内部合作机制。针对育种材料交流难的问题,产业技术体系利用水稻产业体系网络,收集了1000余份香型水稻地方资源,集中开展现场观摩、合作研究与利用,为我国香稻资源的开发性保护奠定基础。在信息方面水稻体系率先编发体系动态信息,为体系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专家了解各地水稻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趋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内部机制上,水稻科研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体系专家只有更多地与技术推广结合、与生产部门结合、与种业和加工企业合作,才能加快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自身价值实现。由岗位专家朱德峰研究员等首创的水稻钵型毯状机插技术,正是由于与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的合作,才更快地促进了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加快应用。2010年12月,体系邀请陈温福院士等四位体系专家在第九届稻博会高层论坛上作学术报告,与技术推广部门加工企业等共同探讨水稻产业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既重视理论水平的提高,又重视新品种、新技术的现场观摩。特别是体系的很多重点任务和前瞻性研究在田间地头显现,既有育种研究室培育的新品种,又有栽培研究室的高产创建。为此,体系从2009年开始联合超级稻协作组实施了学术报告和现场观摩活动相结合的制度。
记者:体系内的成员在体系里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体系在现代农业中充当怎样的角色?
程式华:他们都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特别是在每一位岗位专家身后,都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创新团队。他们都是技术示范的先遣队。在体系的统一安排下,体系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根据各生态区特点和水稻生产实际,并依托体系项目经费支持,通过参与和主持的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农业行业科技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层次科技计划和推广项目,率先、直接将所在创新团队研发的科技成果进行大规模示范展示,促进了先进、适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向稻农开展技术培训是体系专家的重要工作考核内容。据统计,3年来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结合播种、育秧、田管、收获等关键季节,共培训稻农30余万人次,提升了一大批稻农的科技素质、生产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特别是每到水稻生产的关键季节,或是遇到了异常的自然灾变,体系专家纷纷带领自己的创新团队参加当地农业部门组织的科技服务团走村入户,与稻农面对面进行交流,实地调查了解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田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病虫害发生和危害情况,并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及时提出技术建议,科学指导田间管理,促进水稻增产丰收。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