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所在化学杀虫剂胁迫下荔枝蒂蛀虫毒理响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植保所果树害虫防控团队在农林科学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CR一区,IF=5.279)发表了题为“Evidence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Chemosensory Proteins in Response to Insecticide Challenge in Conopomorpha sinensis”的研究论文。植保所姚琼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陈炳旭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 属鳞翅目细蛾科害虫,以幼虫钻蛀为害荔枝、龙眼的果实、花穗、嫩梢和嫩叶,是荔枝龙眼产业首要害虫。近年来,该虫对菊酯类杀虫剂抗性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植保所果树害虫防控团队开展化学杀虫剂胁迫下荔枝蒂蛀虫毒理响应机制研究,并取得新进展。
本研究旨在探明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hemosensory protein, CSP)在荔枝蒂蛀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响应中作用。研究发现,经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荔枝蒂蛀虫雌雄成虫存活率下降,且二者生存曲线存在显著差异。通过酶活检测发现,蒂蛀虫雌性成虫的解毒酶活性较雄虫响应速度更快,推测是造成两性虫体存活率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荔枝蒂蛀虫CsCSP1-12的时空分布模式分析及药剂处理后基因表达变化检测,初步找到CSP参与虫体对杀虫剂胁迫响应的分子证据。借助三维结构预测及分子虚拟对接技术,进一步明确CsCSPs作为运载蛋白分子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识别结合能力。本研究为荔枝蒂蛀虫对化学杀虫剂适应机制及其抗性预防策略制定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2c0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