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作物所花生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刊《Nature Genetics》发表
近日,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花生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的花生种质资源群体基因组重测序,阐明了中国花生的引进与传播途径,解析了花生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揭示了花生遗传改良的分子机制,提出了深入理解花生遗传多样性和传播演化进程的重要线索,为全球花生研究提供丰富的基因组数据资源。相关研究成果以“A genomic variation map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eanut diversity in China and associations with 28 agronomic trait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鲁清、黄璐和刘浩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梁炫强、洪彦彬和陈小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2020年我国花生总产量达到1805万吨,占全球产量的33.64%。花生起源自南美洲,在后哥伦布时期广泛传播,经过自然演变和人工驯化,产生了大量高产优质的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这些品种为我国花生种质的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然而,受制于较低的基因组测序研究水平,当前对于花生基因组水平遗传变异及关键性状的遗传基础仍缺乏系统解析,严重制约了花生种质的改良及产业发展。
研究团队通过对390份花生种质资源重测序,构建了一张包含880万个SNP的变异图谱;通过群体结构和基因流分析,表明珠江流域和华北平原为我国花生两大栽培中心,并且两大栽培中心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形成了我国丰富的花生基因资源库,阐明了中国花生的引进与传播途径;通过对“粤油7号”经典系谱测序,鉴定到2064个在育种中保留的核心基因模块,解析了我国南方花生遗传改良的分子遗传机制;通过对28个重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了上万个显著性关联位点;通过候选基因分析,挖掘到调控花生株型和含油量的新基因,为分子育种提供优异基因资源。
该研究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花生团队继二倍体野生种(PNAS,2016,113:6785-6790)和四倍体栽培种(Molecular Plant,2019,12:920-934)基因组测序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提出了深入理解花生遗传多样性和传播演化进程的重要线索,也为全球花生的遗传改良和育种策略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4-01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