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 > 要闻中心

【广州日报】踏遍南粤 寻找珍稀农作物种质

时间:2022-02-26 00:03 来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 【字体: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春天,大家都会将目光聚焦到“三农”工作上。近年来,广东大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推进种源关键技术攻关和种质资源普查,这项工作被写入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当下,一大批农业专家正承担国家和广东省布置下达的种质资源普查任务,他们忙碌于广东的田间地头乃至深山老林,只为搜集水稻、甘薯、玉米、果树、蔬菜、花卉、茶树等农作物的种质资源。

图片说明


“种质资源是我们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之一,是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它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军研究员告诉记者,农作物的每次重大突破都与新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密不可分。

图片说明

调查队员们上树寻找珍贵农作物种质资源


多次下乡摸清“家底”:6万余份农作物种质已入库

  在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镇的广东省农科院种质大楼一楼,坐落着5个大冷库,总面积约200平方米。这些冷库为“广东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的一部分,其中零下18摄氏度的冷库有两个,零下10摄氏度的冷库有1个,还有两个冷库则常年保持在4摄氏度。冷库分类标记储存着从广东各地收集上来的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该种质资源保护库于2016年投入运行。

  刘军带记者来到冷库大门外的缓冲间,只见几重厚厚的铁门将冷库紧闭;铁门之内,分门别类保存着各种农作物的种子类资源。“冷藏是为了长时间保存,水稻种子在常温下通常1~2年后发芽率急剧下降,无法再用于生产,通过低温冷藏可以让种子的活力保存长达几十年。”刘军边介绍边指着种质大楼外的2000亩基地,“有些珍贵的农作物种子收上来时只有一把,少的甚至只有十几颗,因此除了冷藏,我们还会定期种植一部分,一方面让这些农作物资源在田间繁殖更新;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开展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工作。”

  截至2020年底,广东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含分库、圃)共收集6万余份种质资源,包括水稻24408份、甘薯1981份、玉米2000份、花生4700份、蔬菜6000份、香蕉1146份、花卉1747份等。

  刘军介绍,广东是全国最早开始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研究工作的省份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展稻属种源的收集与研究。在国家统一要求下,广东于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做过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普查和收集工作。而最近这次普查源自2015年启动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于2016年起组织农业专家进行具体实施。

图片说明


刘军(右一)和队员们下乡做种质资源的收集


   “在这次行动中,广东省要完成80个农业县(市、区)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征集工作,同时还要完成24个县(市、区)的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任务。”刘军告诉记者,这项任务目前仍在继续,“在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今年我们还要多次下乡收集珍稀种质资源,实现全省农作物资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的‘全覆盖’,彻底摸清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家底’。”

  据悉,在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共享方面,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历史上水稻育种的三次重大突破都得益于广东省优异种质资源的发现。全省利用优异种质资源育成并通过国家级或省级审定(认定、评定)的农作物品种超过1800个,其中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的大品种有40多个,位居全国前列。“十五”以来,广东已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提供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近2.5万份次。2015年至今更是向超过100家单位提供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近1万余份。

  但刘军也坦言,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以及市场上高产品种的冲击,农村地方品种和野生种等资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所以,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已刻不容缓。”

  遇台风、山体滑坡不退缩   “寻种质就要翻山越岭”

     目前,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队共有100多名队员。6年来,队员们不畏艰险,翻山越岭只为搜寻到珍贵的种质资源。

  “我们首先进行资源摸底,请全省各地的农技人员向我们提供当地的农作物资源概况,然后队员们和当地农技人员一起去寻找农户和他们手上的种质资源。”刘军告诉记者,因为这次要做彻底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全覆盖普查收集,他们要寻找一些古老的地方品种、野生近缘种以及珍稀濒危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这就需要去一些偏远地区甚至危险环境。

图片说明

队员们翻山越岭寻找种质资源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去清远连山县调查,越野车几乎全程都在没有路的山地里颠簸,实在无路可走我们就只能下车步行,但当我们在山顶发现了几株地方特色旱稻资源时,还是非常兴奋,因为这些稻子的抗旱性状肯定非常好。”调查队员陈兵先博士告诉记者,这种地方品种还在鉴评之中,但至少可以防患于未然,“保留下这种旱稻的抗旱基因,就能为人类应对极端气候做准备。”

   除了陡峭的山路,队员们在下乡过程中还曾面对过台风、山体滑坡等灾害。“每年我们都会遇到台风,有一次去阳江,就看到马路两边一排排树木倒下;在罗定寻找种质资源时,山体滑坡就在车前方不远处发生。幸运的是我们最后都安然无恙。”

   调查队员吴柔贤长期负责与广东省各个县(市、区)的资源普查相关单位联系,与省农科院各研究所有关人员沟通资源的分发、核对和鉴评,还时不时要与国家资源圃和项目办沟通联系,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此外,郜银涛、徐恒恒、高家东、陈兵先、张文虎、戴彰言、张琪、解昊等农科院的年轻调查队员们都在这次种质资源普查中表现出色。他们白天到田间地头或野外寻找种质,晚上还要加班对这些种质资源进行登记和拍照。

    年过六旬的吕冰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吴柔贤告诉记者:“2017年调查队一共出行22周,吕老师有19周都出勤;2018年以来,吕老师参加了绝大部分县市的资源收集工作。”

  “我们一路上不是在农户家,就是在野地里,在山坡上。虽然路途艰苦,但每当我们有新的发现,仍会感到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刘军说。

  收集大量优异种质资源  “加强原生境保护迫在眉睫”

  据介绍,这次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了很多优异资源。比如调查队在清远连山县就发现了野生大豆。吴柔贤告诉记者,野生大豆属于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二级保护植物,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祖先种。野生大豆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除海南、青海、新疆外,其他省份均有野生大豆的发现。野生大豆群体中所蕴含的优良基因将是栽培大豆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目前研究者已从大豆群体中筛选出高异黄酮、抗旱、抗大豆花叶病毒、抗大豆胞囊线虫、抗锈、耐盐、高蛋白等珍贵种质,并成功利用野生大豆资源改良大豆。而在这次普查过程中,调查队在高州市、乳源县、连山县和连州市等地均发现了野生大豆资源。

图片说明


    “野生大豆资源是宝贵的农业财富,相关收集工作还需要加强,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更应重视野生大豆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吴柔贤说。

  刘军介绍,这次调查队在东源县和封开县等地收集到药用野生稻,“药用野生稻是多年生本草植物,分布于两广地区和海南400米至1000米的丘陵山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药用野生稻对许多常见病害有抗性和耐受性,同时,广东省发现的药用野生稻蛋白质含量还较高。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优良性状,是水稻育种的宝贵资源,也是基因工程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利用药用野生稻中优异基因对现有栽培稻进行改良,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

图片说明
药用野生稻

  据悉,目前农业科技人员对药用野生稻的开发利用程度非常有限,而野外生存的药用野生稻正在不断减少,加强对其原生境的保护迫在眉睫。

  这次资源普查还收集到优异的马铃薯资源。“原先大家认为广东的马铃薯资源并不太多,但这次却有了很多新发现。”刘军说,广东已经有科研单位在这次普查找到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基础上获得了马铃薯新品种权。

图片说明

小豆

       在水果方面,调查队员在茂名信宜市发现了100多年前的荔枝王树。据悉,当地的荔枝王树是清朝末年信宜市一户白姓农民从中国台湾带回老家种质的,只分布在该村,共有200多株。荔枝王果卵呈圆形、形果较大,一颗可重达80克左右,成熟时果实呈鲜红色,十分惹人喜爱。

     此外,藤茶、野生茶、野生猕猴桃等农作物的种质资源也被调查队员进行了收集。

  广东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居全国前列   未来要做创新利用和线上共享

  “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只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刘军介绍,未来科研工作者还将对这些种质资源进行深度鉴评、信息共享、创新利用等一系列工作。

     此外,我国也正在大力推进种质资源的信息平台建设。广东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按照统一的描述标准和数据规范,将收集到的种质资源的基本信息、特征信息、图片信息倒入数据库进行保存,方便全国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查询和共享。目前,广东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的储存资源信息数据已经超过7万条。

图片说明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金颖路20号创新大楼西裙楼1楼    邮编:510640

粤ICP备1610136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