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武革
柳武革,研究员,1992年9月-1996年7月在兰州大学生物系生态与环境生物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96年9月-1999年7月在浙江大学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参加工作。现为杂交水稻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杂交水稻分子育种、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技术研究、水稻重要性状基因(QTL)的发掘与定位等相关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或第二主持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5项,其中2008-2010年主持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转基因水稻花粉漂流对普通野生稻影响的安全评价技术”,2011-2012年主持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基因漂移风险评估模型及相应数据库”,2013-2015年主持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基因漂移风险评估模型及相应数据库构建”。作为研究团队的核心骨干成员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跨越计划、广东省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金和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农业科技攻关等研究课题近20余项。
通过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相结合,先后育成适合华南地区安全制种应用的低温敏核不育系RGD7S、GD-5S、GD-6S和优质三系不育系泰丰A、吉丰A、安丰A、荣丰A、五丰A等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这些不育系的育成,为华南稻区乃至全国杂交稻的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了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基因、抗稻瘿蚊基因、香味基因等不同基因组合恢复系广恢618、广恢562、广恢466、广恢633等。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稻新组合安丰优华占、聚两优751、聚两优747、聚两优750、吉丰优3550、安丰优5618、博优618、五优618、金稻优618、吉优华占、荣优736、安丰优3301、吉丰优3301、五丰优3301、五优308等15个新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所育成的杂交稻和不育系在生产上累计推广应用面积3000多万亩,增产稻谷近12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先后获得国家、省级和农科院各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1项,授权8项。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Transgenic Research》、《Rice Science》、《Euphytica》、《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PLOS ONE》、《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杂交水稻》、《分子植物育种》《广东农业科学》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3多篇。